[名医名言]
优秀的外科医生,除了医德高尚,在医术上还要有创新精神。特别重要的是,行医者应该求真务实,不可追求虚饰。为了秀技术,手术范围过大,最要不得。
一个学科发展得好不好,不在于某一个人的能力和魅力,而在于能不能培养出更多好医生。一代豪杰再厉害,也抵不过一支团结向上、训练有素的队伍。我想打造世界顶尖胸外科团队。
[人物聚焦]
姜格宁是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行政主任、胸外科教研室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外科学系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他是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领军人才。长期从事胸外科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尤其在肺移植、肺部肿瘤、疑难气管外科、纵膈肿瘤以及胸腔镜微创治疗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三十余年如一日,扎根于临床医疗工作第一线,将科室打造成引领中国胸外科发展的火车头,微创胸外科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他发表论文四百余篇,主持课题十余项,主编专著十余部。他应邀带领团队进行20次胸腔镜手术全球直播,将“肺科技术”传向世界。举办22期国际胸腔镜培训班,招收76个国家400余名高年资医师来医院进修学习。多次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并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医学发展杰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名医风采]
他是个与时间赛跑的人。约好早上9点半采访,助手说姜主任不放心,抽空又跑到监护室去看病人了;他又是个特别守时的人,采访好已经快中午12点半了,他顾不上吃饭,赶紧冲到2楼手术室,有两台气管手术正等着他,不能迟到。
他就是亚洲著名胸外科专家、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主任姜格宁。他领衔的胸外科摘下众多“之最”——国内首批开展全胸腔镜手术且完成例数最多;拥有气管外科手术例数及创新技术最多;成功治疗难治性脓胸及支气管胸膜瘘例数最多;国际上率先开展最大规模胸外科医生手术室实训……
未见姜格宁,同事学生对他的评价是:亦师亦友亦父,崇拜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初见姜格宁,他是一个医术高超的外科主刀医生、思维敏锐的管理者、儒雅谦和的学者,他侃侃而谈,普通话里夹杂着亲切的上海话,幽默风趣。每当说到专业时,眼里就会放出特别的光芒。
医生、主任、博导、教授……姜格宁是个全能帅才,身上顶着无数荣誉和光环,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他都能很快站到这个领域的高台,开创出新局面。他在医术上创造出一个个“奇迹”的同时,也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勇攀一座座高峰。
医生姜格宁:我把每个手术都当成艺术品
记者:听说您是这里的“救火员”,任何手术碰到困难,比如遇到大出血,或者进行不下去了,都会找您救援。哪怕是深夜12点,您也会从家里飞车来救场,再混乱的局面都会一下子变得有序起来,各种疑难迎刃而解。
姜格宁:可能我开过的刀比较多,临床思维、手术技能、预判应变能力方面有些经验,稳得住吧。真正危急的场面,毕竟还是少的。其实,我们有一套术前讨论制度,它是胸外科的“法宝”,四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都坚持这么做。讨论小组由胸外科、麻醉科、病理科等科室的医生组成,医生们相互讨论,最后由科主任总结。遇到争执不下的难题,我再来拍板。
记者:我还听说,您一天多的时候要做5到10台手术,经常是两台手术交错进行,作为亚洲胸外科顶尖专家,很多病人在全国各地兜兜转转后,看不好,或者不收的病号,最后都会找到您,在如此超负荷的工作下,您如何一直保持最佳状态?
姜格宁:我们科一年有一万三、四千台手术,其中肺癌手术一万多例,由于肺科手术复杂、手术时间长,而且患者需求量大,很多时候深夜1点多才结束手术,第二天上午还会继续开刀。虽然医生们经常满负荷工作,但都充满斗志、激情,没人叫累的。如果把手术当成兴趣,就会其乐无穷。
不喜欢开刀的医生,就不是个好的外科医生。这两年,各地患者都慕名而来,像一些困难的气管肿瘤手术,多数医院开展不了,我就该当仁不让,多分担点。悬壶济世,是医生的职责。
我会把每个手术都当成自己的作品来做,遇到顺利完成一个超高难度的手术,会兴奋很久。因为热爱,所以无怨无悔,我们这里的医生都是这样的,累并快乐着。
主任姜格宁:打造世界顶级胸外科团队
记者:您的头上顶着很多头衔和光环,您是胸外科“一把刀”、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而且在每个领域,都能做到极致。您最看中哪个身份?又是如何在每个角色中转换,做到最好的?
姜格宁: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吧。三十几岁时,是我积累临床、手术经验的时候,冲劲十足;40到45岁时,总想着怎么创新手术,吃饭走路睡觉都会想,经常会灵光一现,疑难胸腺肿瘤手术、复杂气管手术、肺移植手术等等,都是由我开始做起来的。
后来接手胸外科,我就在想,我姜格宁一个人再强,终究势单力薄,我们和别人比什么?不就是比团队的力量、集体的智慧嘛。这几年,胸外科培养出了一批国内知名的中青年骨干,他们各有所长,放在全国,都是独当一面的人物。医院里,最宝贵的财富是人才的创造力,当每一个人都有了提升自己业务能力和追求创新的机会和动力,收获成果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过去,所有创新手术都由我开始做,现在我鼓励他们先做,做不下去,我再参与。我常对他们说,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光会做手术没用,一定要定准专业,有自己创新的技术和绝活。我希望未来能有以中国人命名的一系列独创手术。
有人说,老姜带动了一个学科。我很开心,把它看成是对我的最高褒奖和激励。的确,这些年,胸外科创新技术辈出,无论是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剑突下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检查等微创治疗技术,还是气管新型隆突重建手术等疑难术式创新,都是代表着国内最高水平的创新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如今胸外科已经成为全国排名前三的临床科室。我的梦想是,打造一支世界顶级的胸外科团队。
导师姜格宁:中国医生缺少“同质化”培训
记者:有病人告诉我,您的号超级难挂,每周一上午您的门诊号都是要秒抢的,本该11点半结束的门诊,您经常要看到12点,还供不应求。一方面名医一号难求,另一方面名医也不堪重负,而病人也抱怨排队2小时看病2分钟,您是如何看待这种医患矛盾的呢?有何解决良方?
姜格宁:确实是这样,我现在每周一的门诊往往是三个诊室同时开,三个助手和我一起坐堂,都忙不过来。我觉得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我是不应该看的,他们只是因为迷信名医,非要到我这里咨询下,我说一句话,才放心。
崇拜名医,是因为中国医生缺少“同质化”培训,目前我在搞医学教育,把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梳理出来,对医生进行“同质化”培训。这样,老百姓无论在社区医院还是在二级医院看病,医生诊断标准基本不会发生很大的偏差。
这两年,我们科室多次起草或参与国家及上海市相关规范的制定。我想先从我们学科做起,逐步推广。打个比方,针对目前肺部小结节病历增多的现象,该不该开掉?何时手术?外科医生应根据对患者的创伤、生存期做判断,有的小结节完全可以5年后再开,乱开刀、大手术、秀手术等等,都是医生对专业认识不足造成的。其实临床上,每做一个动作都是有标准的,全行业可以依照标准,达成许多共识,并向全国胸外科医生推广。
另外,我还搞了个教育网站,里面开设“中国胸外科大讲堂”,每一到两周推一期,将来希望能纳入继续教育学分,促使医生不断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