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容易玻璃心? 真相让很多父母意外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1-12-20 10:32

摘要: 为什么有些孩子容易玻璃心?其实越敏感、越脆弱的孩子,越是需要父母保持一颗淡定而平和的心,并能接纳孩子的失败。

一位妈妈最近头疼女儿的“玻璃心”问题:12岁的女儿十分敏感,受一点委屈,眼泪就在眼眶打转,弄得家里大人都不敢对孩子说重话。


她十分担心:女儿这样下去,将来很难适应真实的社会生活。


不得不承认,有些孩子的心理脆弱程度让家长和老师甚是担忧。


何为“玻璃心”?


顾名思义,就是心像玻璃一样易碎、很脆弱:


不能听重话,别人还没开始凶,自己就先难受起来;


不能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听完既生气又难过;


不能面对失败,遇到点困难就自暴自弃......


这样的孩子喜欢胡思乱想、敏感、太过在乎别人的情绪和评价,因而极易受到伤害。


很显然,太过玻璃心,并不是孩子应该拥有的适宜的心理基础。


今天我们这篇文章,就来和大家聊聊为什么有些孩子容易玻璃心。


孩子的玻璃心,是被“捧”出来的


有一些孩子的玻璃心,是被“捧”出来的。


这种“捧”来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孩子在家中的地位太高,平时遭遇的拒绝太少。


不少父母,一开始并不懂得如何拒绝孩子,舍不得训斥,不忍心黑脸,渐渐地,加深了小孩子把自己当成世界中心的认知。


等到了学校,进入社会,孩子很难享受到别人的百依百顺,小小的挫折和拒绝,就能让孩子溃不成军。


没有适应逆境的能力,孩子才会手足无措,一击即倒。


一个孩子在品格或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如果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生气,什么叫“得不到”,什么叫伤心,什么叫无助,这会导致性格的不健全发展。


孩子的心理韧性没有锻炼出来,很容易表现出脆弱、“扛不住事”。


第二,孩子平时接受了太多虚无的赞美。


年轻的父母往往是在上一辈的打击教育中长大的,有了孩子之后,像是要补偿自己童年一般,对孩子从来不吝啬夸奖:


“宝贝真棒!”


“你真聪明!”


“真厉害!”


这种浮夸的赞美让孩子活在虚假的自我认知里,孩子一旦体会到了自己的力所能及,感受到生活的不如人意,他就接受不了。



金星曾在节目中分享过一位朋友的故事:她的朋友对孩子实行的就是夸奖式教育,她经常对孩子说:“你是最棒的,是妈妈的骄傲!”


有一次,孩子满怀信心地参加学校组织的书法大赛,可是获奖名单公布之后,连优秀奖都没得。


孩子受不了:“我不是最棒的吗?为什么会不得奖?”


于是他气急败坏地去找老师理论,并把自己的作品撕得稀碎。


这个例子很值得父母深思。


过多的夸奖和期待,并没有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反而孩子失去了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把“失败”看得很大,难免产生深深的无力感。


孩子需要称赞,但也要让每一句夸奖来得真诚和实际,否则,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普通、平凡和无法避免的无能为力,痛苦是必然的。


孩子的玻璃心,源于过高的期待


过高的期待让孩子充满压力,无法接受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曾经与一位初中班主任老师聊天时,他告诉我:在他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接触过不少十分优秀的孩子,其中,有相当多的孩子比普通的学生更加脆弱、敏感。


他们班上有个孩子,品学兼优,老师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而且在小学几年里,一直都是班长。


初二那年,孩子自信满满地参加了新学期的班长竞选,没想到以两票之差落选。


这件事对他打击特别大,在家哭了一宿,第二天甚至不想去学校上课。


有句名言是:“优秀,是一种习惯。”


习惯了“优秀”的孩子们,是家长心中的希望,是老师口中的榜样,然而在背后,孩子们内心的压力、痛苦和纠结,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他们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期待,对自己也产生了极高的自我要求,特别害怕辜负大人们的期待。


因为害怕,所以也更加脆弱。


这样的孩子,心里往往崩着一条隐形的高压线,遇到一点波折,就有崩断的危险,比如成绩波动或者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很容易焦虑、无助和气馁。


比如高考失利,有的孩子还会想不开选择伤害自己。


还有的孩子为了避免失望,干脆放弃,拒绝挑战有难度的事情。


输不起的表现就是最好的例子。当孩子成功时,父母不断表扬和奖励孩子,又鲜少告诉孩子输了怎么办?失败了怎么办?


父母对孩子成功的期待,导致孩子无法正确看待输赢,他们害怕父母失望,害怕失去他们的喜爱和认可,最后惧怕失败,习惯逃避。


孩子的玻璃心,还有可能只是一种性格特质


玻璃心也不完全是抗挫力问题,玻璃心最核心的特征,是敏感。


美国伊莱恩·阿伦博士在《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这本书中,提到一个词语叫“高敏感”:


高度敏感的个体天生比一般人更关注周围环境,做事习惯三思而后行。反之,一般人则不会注重太多细节,容易迅速采取行动甚至显得冲动。


因此敏感的人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更富有同情心,更聪明、敏锐和富有创造力,他们小心谨慎,因为能思量行为的后果,所以较少犯错。但他们在遇到“高音量”或繁多资讯时会变得不知所措。


他们尽量避免外来刺激,因此显得胆小羞怯,不太合群。当过度刺激不可避免时,他们很容易显得沮丧和“过于敏感”。


也就是说,这种高敏感是孩子的一种性格特质,它不完全是坏事,有的孩子靠着敏感的观察,做事谨慎,同理心也比较强。


当然,这种特质伴随而来的痛苦是对别人的一举一动格外在意,在意别人的看法,自己的情绪也跟着起伏。


比如有的小孩会因为同伴不跟自己玩而无比难过,会因为朋友一句无心之语而痛苦,会因为妈妈一个警告眼神而怀疑妈妈的爱......


他们过于关注别人的情绪,并且将其与自己联系起来,不自觉将小事放大化、严重化,内心更容易受伤。


这样的小孩需要父母适当引导,及时安抚他的情绪,切忌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与此同时,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以及学会如何正确面对别人的眼光。


当孩子因为别人感到受伤时,我们可以帮他分析:别人的言行是否合理,你的感受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可以怎么做。


这种分析和复盘,能有效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个人界限,他就知道什么样的评价是有益的,什么样的拒绝是合理的,什么样的眼光可以不用放在心上。


时间久了,他就有了自己的判断,人际关系中的小矛盾,他都能靠自己走出来。


总之,越敏感、越脆弱的孩子,越是需要父母保持一颗淡定而平和的心,并能接纳孩子的失败,我们的心态强大了,孩子的心理韧性也会渐渐培养起来。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数九将至,给孩子“补冬”,要让孩...

教师为啥“不敢管”,如何理解和把...

“留虾女孩”的故事,上新了~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