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刘友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专业博士,上海市特级校长、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院长,上海市教育系统第四期“双名工程”攻关计划主持人。2009年荣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诚恳做人、务实做事。普陀区教育学院院长刘友霞从事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30余年,运用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致力于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相融共生、螺旋提升中,激发教育自主,增强教育自信,驱动教育自觉。
立德树人,探索“体验式、活动化”实践路径
1996年华师大历史系硕士毕业的刘友霞,2015年又获华师大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先后在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同济二附中等学校从事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
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刘友霞始终把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崇高的专业追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办学实践中,她着力扎根中华文化,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践行。每年定期举办“中华经典传诵月”、“民族精神教育月”等10个德育主题教育月的活动。
同时,引导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会,培育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精心组织每届高中学生项目研究式的“阅读地球、感悟中国”的安徽巢湖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注重学生“体验式、活动化”的实验课题研究和德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的系列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关注自然、服务社会、立志报效祖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立德树人,从来不只是一句口号,落地实践才能出实效。”刘友霞更加注重活动化、体验式的德育实践。十多年前在同济二附中担任校长的她,假期带领高一、高二的学生到安徽巢湖,开启了高中生“研学旅行”实践探索,将学生“主体体验”贯彻到底。同济二附中与巢湖学院附中结对,聘请同济大学地球与海洋学院教授,带领学生以研究小组的形式考察地质环境、测量数据,寓学于乐。学生带着课题与巢湖当地孩子同吃同住;拜访当地养老院,体验式地了解农村变迁及社区养老现状。通过实地调查、交流、互动,在当地考察民情、了解国情,让学生沉浸于沧海桑田的情境感悟中,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从第一批70位学生到后来每批100多人,“研学旅行”已成为同济二附中学生社会综合实践的一张名片。
研教融合,构建“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
从一线教师到一校之长,研究、探寻教育规律,注重以科研促进学习,以科研引领教改,是刘友霞一以贯之的风格。
她聚焦课程教学改革,申报了上海市中小学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她聚焦教育质量优化及学生发展,申报了教育部重点课题,从课程研发、课堂质量和学生发展三个角度,融合科研与教学,把课题研究的重点聚焦于课堂教学的问题改进上,寻找、归纳出现实课堂中存在的“六个缺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探索“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新样式。总结出以“问题情境化、目标定向化、操作序列化、认知活动化”为标志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的四大特征。针对课堂探索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聚焦教学问题设计的研究,提出问题设计的四大要求,即:问出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问出重点,深化知识理解;问出联系,理清知识结构;问出难点,提升思维品质。
多年来,刘友霞通过课程研发、课堂改进、课题研究相结合的“三课联动”,在研究中优化课堂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深化问题解决研究,提升了研教融合能力,推动了课堂教学实效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作为校长的刘友霞,经过多年的团队建设、研教融合,聚焦理工、统筹资源,为同济二附中获评上海市理工特色高中打下了扎实基础。她带领同济二附中申报了《基于“地球学”的生态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课题,不仅将生态引入“育人”,也将其作为学校理工特色创建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抓手,同济二附中形成了基于地球学的理工特色课程建设方案,引进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后及多位同济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开设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创新实验室,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在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大赛当中,同济二附中学生累计获奖150多项。
科研引领,推动学校综合改革
4年前,刘友霞站在更广阔的教科研舞台上,获评上海市特级教师。作为普陀区教育学院院长,着力分析区情,规划学院发展;以学生为本,聚焦全面发展,营造育人文化;以师德为先,引领教师成长,倾力服务全局。
刘友霞为教师队伍建设尽心竭力,会同教育行政部门,推进普陀区教育系统“763”教育人才攀升计划,优化了“见习新蕾、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高级指导教师、学科带头人”等7个专业发展梯队,以及“德育、学科、思政、科研”等6类专业发展团队,建立了“新蕾教师”研学工作坊、“拔尖教师”培养工作坊、“双特专家”指导工作坊3个培养工作坊,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宽广平台。
教育是“成人之美”的事业,为每一位学生学以成人、人生出彩提供合适的教育,是刘友霞孜孜不倦的专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