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陆军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文华奖获得者。现任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校园戏剧文本孵化中心主任。创建编剧学、创立“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创作上演大型剧作35部,出版个人专著13种(20册)。
曾获得全国文化系统劳动模范、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科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是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创作,屡获国家级奖项与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科研,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学,执掌编剧教学育人无数,并荣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就是被誉为“三栖教授”的上海戏剧学院陆军。
田埂上走出的戏剧家
出生于松江农村的陆军,因为贫困小学毕业后曾一度辍学;小小年纪在冬天干农活满手冻疮,在采访中,陆军回忆起童年与奶奶相依为命的情感时竟一度哽咽。
然而,这些农村的生活却成了陆军重要的灵感源泉。十三四岁时,陆军看到大哥在部队文艺宣传队时写的几个演唱类作品,便萌生了写作的念头,从此故乡和农村成了他重要的写作题材。
作为一个高产剧作家,自1981年陆军创作的《定心丸》搬上舞台并被《解放日报》连载后,他已有35部大型剧作在全国各地上演,50多次获省市级以上文艺奖项,其中固然有历史剧、都市戏,但无可置疑,农村戏占了大半。
陆军自述对于家乡,对于农民,他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时至今日,他还不习惯住上海,宁可每天早上6点从松江出发,赶37公里路程到戏剧学院。正是有这份深沉的爱,陆军即便走出了再远的路,也不会忘记出发的地方,从《定心丸》《田园三部曲》《夏天的记忆》,到《母亲》《清澈的梦想》《浪漫村庄》,陆军都一直试图追随着农民的所感所痛,所喜所忧。所以在他笔下,才会走出一个个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艺术形象。
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戏剧如今走到了全国各地,像话剧《夏天的记忆》被天津人艺列为十大保留剧目之一,还走出国门,被韩国汉阳大学搬上了舞台。
国家级科研项目领头人
在许多人眼里,陆军是一个多产剧作家,但很少有人将陆军与一名学者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因此在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论证会上,陆军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项目获批,实现了上海地方高校零的突破时,不少人觉得惊讶。
对此,陆军在回忆时笑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农的话不会错。其实,早在读大二的时候,陆军就在《外国文学研究》发表长篇论文,2005年出版的8卷本文集中有2卷是理论著述。这些年,如果要看封面上印着陆军主编字样的图书,就有100多本,而他个人独著的图书有13种20本。
面对着办公桌上一叠叠学生的剧本与论文,陆军感慨地说,因为太忙,他每周陪伴孙子孙女的时间不到半小时,谈及愧对家人,陆军再次情绪激动,男儿有泪不轻弹,他用手指紧紧摁住了眼睛。
学生眼里的好老师
虽然在创作、科研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陆军觉得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一名老师。
为了完成国家级教改任务,实现编剧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陆军创立了“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这一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在校内开课,还先后推广到上海的大中小学;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他设立了一个个校外的编剧教学基地,每年都会带学生们去采风;作为校园戏剧的功臣,陆军成立了上海校园戏剧文本孵化中心,主持14部校园大师剧创作;作为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的专家,他经常去西部的大学讲学,还策划主办了多届全国校园戏剧文本征稿比赛。从教近三十年间,他先后获包括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在内的教育教学类奖励13项。
陆军现在同时带着34个硕士、博士生,每年还要带两个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他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作了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