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层无纺布、两层熔喷布、一层热风棉被压合在一起,接着定型、剪裁、点焊耳绳,再用砝码测试拉力——这条一气呵成的生产线,不到一秒钟就有一只口罩产出,全程不需要一个人工。唯一需要人工操作的,就是将包装好的口罩整理、装箱。1月3日,在奉贤的一家口罩生产企业里,员工们正在加班加点生产N95口罩。
上海远钦净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衡荣华告诉记者,1月2日、3日两天工厂预计生产了约40万个口罩。其中,70%将发往日本、美国、欧洲等地,这些口罩将优先供应给这些国家的医院、疾控中心、口腔诊所等。
回忆难忘的爬产经历
工厂内这样忙碌的景象已经持续了整整两年。2020年的春节,国内疫情严峻,口罩难求。衡荣华回忆当时,市经信委在春节期间通过奉贤区政府联系到他,提出征用口罩厂,厂里生产多少口罩,都由政府“买单”收购,发往上海市各大医院、药房以及商超。这对于当时还是个小小代工厂的远钦净化科技有限公司来说,着实是个挑战。
那时候,疫情最严峻的时期,上海承担了全国90%的口罩供应任务。衡荣华告诉记者,虽然在口罩行业已有十多年的经验,但由于工厂一直从事代工订单,因此口罩日产量并不高。为了保供应,那段时间几乎是天天泡在工厂里,和工程部团队一起上阵改造生产线,往常40个工人的工厂,在没有增加一名工人的情况下,生产线扩大至7条,产量从2万只每天,爬升至4万只、7万只,再到如今的20万只日产量。
比起奔走在一线的医疗工作者,疫情期间的口罩厂,很少听到轰轰烈烈的故事,但却体现了“上海制造”的实力。在政府和企业紧密配合下,各个生产环节严丝合缝,像齿轮一样顺滑转动,整个链条越转越快。那时,远钦口罩厂和全市其他几家民营口罩厂拧成一股绳,加班加点、拼尽全力赶产,20天后,全上海产能增加到400万只,衡荣华回忆,“那天是2月14日,情人节,我记得很清楚”。
下阶段加速布局海外市场
马上要到2022年的春节了,两年前24小时连轴转、吃睡都在厂里的日子,在今年的春节不会再发生了。随着国内疫情进入常态化管控,口罩市场供应充足,因保供应而扩产的口罩厂,也开始规划起新的发展方向。
“现在主要是进行出口了,每天生产多少就供应多少。”谈及口罩厂的未来,衡荣华这样说道。他也看到,一些此前尚未有口罩出口的公司,也开始申请口罩出口资质,布局海外市场。上海远钦就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品牌“宜起戴”,主攻国外市场。据透露,目前工厂70%的订单销往国外。
“当时是国外的客户主动找到我们,”衡荣华告诉记者,那段时间,国内的疫情得到了一定缓解,口罩供应也趋于稳定,而随着国外疫情局势的紧张,口罩物资的短缺开始成为难题,美国、欧洲等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频频表示存在大量口罩缺口。口罩厂随即陆续接到了来自欧盟国家、北美客户的求购信息。
因此,远钦决定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前提下陆续接收出口订单生产。目前,该公司已获得美国N95认证,并已建成口罩生产线7条,满负荷日产能约20万片。在奉贤区政府的扶持下,已有1000万平方米的新工厂在建,预计今年2月试产。
口罩,作为一件防疫必需品,也已经陪伴上海市民度过两年的特殊时期。如今在上海,口罩供应已基本充裕,但很多人回忆起最初那段时间里,围着一只只口罩想尽办法的故事,仿佛就在昨天。
而对于口罩行业从业者来说,一场疫情,让人们重新看清了基础制造业的重要性。在这些民营企业家看来,10年前,上海可以说是中国口罩的发源地,外资企业纷纷在这里设厂。但随着轻工业的比重逐渐下滑,口罩似乎退出了人们视野。但如今,随着年轻一代逐渐养成了口罩佩戴习惯,相信上海口罩制造重新找回了‘龙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