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叫新冠感染者“小阳人”了!专家呼吁:把智慧用“正”,创造有生命力的网络流行语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2-05-17 16:49

摘要: 疫情之下,感染者不仅需要治疗,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和关心。

当今是一个流行语飞速产生又迅速消亡的时代,网络使社会进入了“全民造句”时代。今年春天,随着全国多地暴发新一轮新冠疫情,一场魔幻“造词游戏”也拉开了序幕。


一些人调侃式地把新冠阳性感染者称为“小阳人”,甚至出现了对性别年龄做出区分的“公羊”“母羊”“老羊”“小羊”,更有个别人员在白色防护服背面画上了“抓羊”的图案。对此,劳动报记者专访了《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


隐喻表达其实也是一种心理行为


采访之前,网络上已经对这些“魔幻新词”展开了激烈讨论。有人表示,“这不过是为了叫着顺口、显得调皮,在紧张的氛围下调侃一下。”也有人称,“这样的叫法让人觉得很不舒服,调侃背后是歧视和不尊重。”


作为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黄安靖从语言理论角度出发,道出了他的看法。“不管是‘小阳人’,还是‘公羊’‘母羊’,都是一种隐喻表达方式。隐喻是在彼类事物暗示下,去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既是一种语言行为,也是一种心理、文化行为。”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不同的人对同一暗示可能有不同的感知、不同的想象、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心理、文化上的。



在黄安靖看来,所有人都不希望自己成为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而“小阳人”有把这一人群“身份化”的作用,这一“身份”的“固化”,无疑会导致社会歧视。特别是把新冠阳性感染者说成“羊”,还加上表示性别的粗俗字眼“公”“母”,无疑是对当事人的极大不尊重,甚至是冒犯。


别把对病毒的厌恶转嫁给无辜者


黄安靖告诉记者,在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确实长期存在对弱势群体,特别是对身体有残疾的人不尊重。在语言表达中也大量存在,比如用“独眼龙”调侃视力障碍者。


汉语中,“傻子”“呆子”等也都可用作骂人的话,说明这些语词有“贬义”,存在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如今把这一语言“恶习”移诸新冠患者,自然也是应该谴责的,可视为“语言暴力”。


的确,大家厌恶的是病毒,是疫情,而非感染了病毒的人。调侃感染者,实际上是将对病毒的厌恶转嫁给了那些无辜者。而患者本来遭逢病毒感染已是不幸,还要受到网络语言暴力,这无疑是可悲的。


黄安靖坦言,“感染者不管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可能很脆弱,社会应给予充分尊重,用词用语要考虑到可能造成的刺激与伤害。‘调侃’是一种话语方式,日常语中常用到,但并不主张对弱势人群做任何形式的调侃。”



网络流行语也可以有生命力


在黄安靖看来,如今,网络广泛普及,社交媒体高速发展,新词、新语大量涌现。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流行语就全部是消极的、不优美的。记者了解到,《咬文嚼字》编辑部从2008年就开始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以坚持语言学价值、社会学价值为原则,是国内最早做流行语评选的机构。


如今回头去看,当年评选出的许多网络流行语,如今都还活跃在我们的语言表达之中。比如“山寨”“给力”等词,到现在已经沉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表达,有的甚至已经进入了词典。


那么,什么样的流行语是可能有生命力的呢?以《咬文嚼字》每年的年度评选为例,黄安靖坦言,主要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是否符合汉语的语言结构规律;二是是否符合中华民族的社会文化规范。


“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流行度较高的詈词戾语,如大家熟知的‘土肥圆’‘屌丝’等,有违社会公序良俗。而对疾病污名化、调侃甚至歧视新冠病患的语言形式,也属此列。这些语言形式,都不会成为我们评选年度流行语的关注对象。”



把智慧用“正”,别把伤害当有趣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古代的诗词歌赋韵味悠长,今天的许多网络语言也凝聚着网民的智慧,比如疫情期间出现的“神兽”“逆行者”“无接触配送”等词,不仅反映了时代特征,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


因此,好的网络流行语不仅要有语言学价值,也要有社会学价值。再反观此次疫情下的“魔幻造词”,应该知道,语言的创新绝不能以损害语言规范为代价,网友们也千万不能把伤害当作有趣。


采访时,黄安靖特别呼吁,建议网友们把“智慧”用“正”,立足汉语结构规律,创造出真正反映社会生活、符合社会文明规范的语言形式。而不要把“智慧”用“歪”,特别是不能让一些既不能真正反映社会生活实际,也有违社会公序良俗的语言形式出笼。


因为,疫情之下,感染者不仅需要治疗,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和关心。相较于治愈疾病,治愈对病患的歧视同样不可忽视。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对话|腾竞英雄联盟手游负责人:闭...

重启!中国水下考古重大项目“长江...

2022英雄联盟季中冠军赛明日开...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