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即将来临,《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两部大片坐镇今年国庆档,让影迷们充满了期待。但是,在中国电影史上,其实有许多与建国有关的影片,不少镜头都成为了经典。主旋律大片也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银幕上长映不衰的一个永恒主题。
电影与时代同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经典,在光影中感受时代的波澜壮阔。
《大阅兵》(1986年)
国庆节阅兵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大特色。1986年,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大阅兵》,通过一群空降兵战士在积极准备国庆大阅兵训练过程中所发生的感人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1984年大阅兵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场景,表现了人民军队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战士们对军队的热爱、对荣誉的自豪,用独特的视角将一种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军魂魅力表现出来。
《开国大典》(1989年)
10月1日下午3时,毛主席在神圣的礼炮声中,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人们欢声雷动,整个广场沸腾了。这是电影《开国大典》里的一个镜头。电影用俯瞰历史的视野,用纪实手法展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的瞬间,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宋庆龄等100多位历史人物的风貌。
《天安门》(2009年)
与国庆相关的电影还有一部不得不提,就是故事片《天安门》。影片以1949年为背景,讲述了当时装修天安门城楼的过程:1949年9月2日,华北军区抗敌剧社舞美队队长被叫到军区政治部接受紧急任务,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10月1日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命令要求抗敌剧社舞美队在28天的时间里对开国大典的主席台即天安门城楼进行整修和布置。
《共和国之旗》(1999年)
该片讲述了1949年解放前夕,曾联松还是上海一家通讯社的职员,当他看到报上征集新国旗的启示,就设计了一幅国旗图案寄到北京。没想到他设计的五星红旗被选定为新中国的国旗。半个世纪过去了,曾联松与所有的中国人一样伴随着共和国走过了艰辛的历程,所不同的是,他与这面旗更有许多特殊情感。
《决胜时刻》(2019年)
《决胜时刻》讲述了1949年中共中央领导人进驻香山,在国共和谈破裂的千钧一发之际,全力筹划建立新中国的故事。和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不同,《决胜时刻》在史诗般的讲述中,用更多笔墨刻画了小人物的故事以及领袖人物的日常,让整部电影看起来更加温情而立体。
《建国大业》(2009年)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60周年。电影《建国大业》作为献礼片,于当年9月16日上映,影片以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筹备为主线,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那段风云岁月。放映一个月创下了近四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当时华语电影票房冠军。
《我和我的祖国》(2019年)
作为献礼片的新主流电影大片《我和我的祖国》,讲述大历史环境下的小人物故事,由《前夜》《相遇》《夺冠》《回归》《护航》等七个故事组成,艺术化地表现了个体与国家血肉相连的关系。
人民网这样点评这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既是一部献礼的影片,更是一封写给祖国的情书,用‘我’的故事、‘我’的经历、‘我’的感动向祖国表白。”
《国徽》(2013年)
“长江黄河流淌心上,禾穗伴我成长,一幅画定格一个民族的模样,是我骄傲信仰……”这首饱含深情的歌是主旋律电影《国徽》的主题歌。该片真实再现了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设计、制作过程及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及艺术家们的精益求精和沈阳产业工人的风采。
《我的爷爷叫建国》(2019年)
电影讲述了一个跟共和国一起诞生的小人物马建国的一生,他正直刚强,坚守着手工灯笼的传统手艺,也秉持着传统文化的高尚品格。因此,这是一部马建国的成长史,也是一部祖国的成长史,从小人物生活状态的改变和每代人不同的心态,记录了这七十年来祖国的发展和变化。电影中采用了红星灯笼厂作为原型,天安门城楼的大灯笼均出于此处,沿用至今。
《长津湖》(2021年)
国庆前夕,备受大家期待的大电影《长津湖》也已经上映。影片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极寒严酷环境下,东线作战部队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一路追击,奋勇杀敌,扭转了战场态势,打出了军威国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