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扬的《渔光曲》响起,身着素雅旗袍的女人们踏在小板凳上,轻摇着蒲扇……这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一个片段。2020年春晚舞台上,这段婉约优雅的“板凳蒲扇舞”曾打动了无数观众,也让更多人爱上了朱洁静演绎的“兰芬”。
4月10日晚,这部现象级舞剧将再度回到上海大剧院登台献演。7月1日,还将赴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一部红色舞剧在经历了200多场演出后为何依然久演不衰,近日,记者采访了该剧主演之一朱洁静,听她讲述了自己与兰芬的故事。
一把蒲扇、一件旗袍
诠释兰芬有两个“护身符”
“其实我和兰芬,真的从头到尾哪儿都不像。”说起对角色的初印象,青年舞蹈演员朱洁静如是感慨。在她的印象里,兰芬是一个生活在特殊年代的平凡人,是站在李侠背后、一个相夫教子的中国传统女性。“就像我妈妈那样,她没有很锋利的东西,心里更多的是家,是孩子,是丈夫。但我是一个很要强的人,无论是生活的年代、外形、心理上的距离,我们都有天壤之别。”
因此,不同于之前饰演“朱鹮”的顺畅,如何相信“兰芬”这个角色,成了朱洁静进组后需要克服的首个难题。朱洁静告诉记者,当一个演员的外形不那么有先天优势接近演员的时候,就需要找各种各样的办法,每个演员不同,而她选择从舞蹈道具开始入手。
第一个就是“板凳蒲扇舞”中的那把蒲扇。朱洁静还记得,自己从2018年8月18号《电波》开排的第一天起,那把蒲扇就成了她和兰芬之间的“信物”。至今《电波》已经演了220多场,那把蒲扇一直是她排练时离不开的“护身符”。
由于反复使用,那把蒲扇烂了无数次,甚至有些地方还有了裂缝和缺角,但朱洁静一直不舍得换,甚至不舍得把扇子与其他道具放在一起,“烂了就拿胶带缠,现在不能近看,不过远看它还是一把蒲扇。”如今每次演出结束,朱洁静都会把它带回家放在最安全的地方。
除了蒲扇,朱洁静排练时穿的那身旗袍也是她的宝贝。“舞台上为了美观我穿的是丝绒的,但排练厅里为了贴近角色,我特意选了一件麻布的,不是很鲜艳,就是蓝色条纹的样式。”和蒲扇一样,《电波》演了多久,这件旗袍就跟了朱洁静多久。虽然物件已经破损,但在朱洁静心里,这两件东西就像是她和兰芬的护身符,“拿起蒲扇,穿上旗袍,就会帮助我一点点走进这个角色,相信我就是兰芬。”
抹掉表演痕迹
从扫地、织围巾开始靠近角色
就这样,朱洁静从最初曾感到兰芬的故事寡淡、平庸,到慢慢深入角色后开始理解兰芬,发现了这个传统女性身上的美,作为演员的朱洁静也慢慢蜕变。她告诉记者,从前的自己,更多的是站在角色前面,观众看到的是很美很瘦的朱洁静。但因为《电波》,朱洁静主动走到了角色身后,“我希望观众看完演出后是被兰芬打动,而不是我朱洁静。”
为了这个目标,朱洁静学着从生活中靠近角色,比如做家务,扫地、拖地、铺床单等。“扫个地,这腰要挺直,要优雅扫地,但真实的劳动妇女每天工作或者带孩子,一天下来她的腰是直不起来的,她永远都要扶着腰,怎么可能是撅屁股扫地呢。”于是,朱洁静果断抹掉了平时演戏的痕迹,学着让真实的生活一点点增加艺术渲染,把舞台上的李侠和兰芬,还原成两个平凡的夫妻。
不仅如此,看过《电波》的观众都知道,剧中王佳俊饰演的李侠戴着一条红围巾,这是剧中小裁缝牺牲时的重要道具。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为了这条看似与舞蹈无太大关联的道具,朱洁静又主动找到服装老师认认真真学起了织围巾。从一开始两只手像机器一样,到后来平针、上针、下针信手拈来,一个小小举动的转变不仅打动了团长陈飞华,这些不经意间的细节叠加,也让朱洁静版的“兰芬”慢慢跳进了观众心里。
剧中他带我入党,
剧外兰芬是李侠的介绍人
而对朱洁静来说,经历了200多场的演出后,回头再去看自己,她也已经跟随兰芬成长了。“不光是从艺术上、技术上,更是一种心态上的成熟。”朱洁静告诉记者,以前大家可能认为舞者就只能跳舞,没有语言这样强有力的武器。但是“电波”改变了许多人对舞蹈演员的看法,包括她自己。
“我们不要小看自己。这个时代对舞蹈演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光要技术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还要带给观众一种精神层面的的享受,一个好的舞者要塑造出能够深入人心的角色,这样才能够一步一个脚印,真的成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该有的样子。”
采访最后,朱洁静还向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个好消息,今年7月1日,《电波》将赴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更难得的是,那天还是她的搭档、剧中饰演李侠的王佳俊入党的日子。
而朱洁静正是他的入党介绍人。这样的情节与剧中刚好相反,“剧里面是他带我入党,我俩手拉手,有一个宣誓,回到现实生活中,王佳俊还要跟我按时做思想汇报呢。”朱洁静半开玩笑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