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影”响力 |90后影迷: “一条大河波浪宽”哼唱了一周,65年前的战争大片原来这么燃!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1-04-06 15:36

摘要: 虽然是65年前的主旋律电影,故事却讲得行云流水。

开栏的话:峥嵘岁月有先烈,光辉业绩励后人。慷慨的台词代代流传,激昂的旋律久久回荡,一幅幅画作、一部部书籍、一台台演出始终在浸润我们心田。今天起,劳动报·劳动观察推出《重温红色经典,不忘初心使命》专题报道,以电影、歌曲、美术作品和舞台演出四大门类为主线,和您一起重温红色经典,致敬建党百年,汲取能量向前行!


今天,专题报道的第一篇,是深深刻进国人脑海的主旋律老片《上甘岭》。


《上甘岭》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故事片。由沙蒙、林杉执导,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等主演。于1956年12月1日上映。影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剧情简介:


1952年秋,美军在朝鲜中部三八线附近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企图夺取上甘岭主峰阵地五圣山。上甘岭战役爆发。八连连长张忠发奉命执行主峰阵地的坚守任务,师指挥所要求他们坚守24小时以待后援。可就在一个上午,敌人竟进攻23次,我军伤亡惨重。敌人继续增兵,师指挥所命令张忠发暂时撤进坑道。


第二天,敌人大举进攻五圣山。张忠发命令连队配合其他部队主动出击,打退了大股敌人。师指挥所要求张忠发拖住敌人,使后方争取时间调度兵力,补充弹药。坑道内的战士每天都有伤亡,他们不仅要跟头顶上的敌人作战,还要为生存而斗争。坑道与后方的联系被敌人切断,坑道内严重缺水,战士们相互鼓励、互相关心,顽强地坚持战斗。在朝鲜人民的支援和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他们顽强战斗了24天,让我军做好了大反攻的准备,最后一举歼灭敌人。


原来65年前也有超燃的战争大片


90后影迷邵静是一名教育行业的行政人员。与许多年轻的影迷一样,没看《上甘岭》之前,她对此类题材电影并无太多印象。


转变发生在半年前。2020年冬天,话剧《上甘岭》登陆上海大剧院,奔着自己的“春晚记忆”黄宏,邵静走进了剧场。原以为就是一场简单的追星之旅,却没想到,2个多小时的演出、一段沉重的历史,却深深打动了这个90后的年轻姑娘,“上甘岭”三个字也在她心里打下了烙印。



那天回到家,意犹未尽的邵静打开电脑,第一次观看了这部上映于65年前的影片。“黑白画质,声音有些嘈杂,虽然是65年前的主旋律电影,故事却讲得行云流水。战士们从守阵到退防,再到最后总攻,全程都能抓住我。完全没想到,65年前也有这么燃的战争大片!”


一曲《我的祖国》让英雄永恒


八连连长张忠发、通信员杨德才、七连指导员孟德贵、老兵陈德厚、小兵杨德才、炊事员老王,还有朴素大方的卫生员王兰,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给邵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让她最惊喜的还是剧中王兰哼唱的那首插曲《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这首歌很早就知道了,怎么也没想到原来出自这部电影。”邵静坦言,以前只是觉得这首歌的旋律优美,看完影片后,这首歌自己连续哼唱了一周,每次唱,脑海中都是《上甘岭》里的场景。蓝天白云、雄伟长城,还有壶口瀑布、长江三峡,一个个战士的脸庞仿佛就在眼前。


期待经典之作重返大银幕


其实不止邵静,这部影片还影响了无数影迷。记者在豆瓣查询发现,《上甘岭》于1956年上映后,每年仍有不少影迷会重温该片,影片至今豆瓣分仍高达8.0分。



可见,战争的硝烟虽早已散去,但英雄们的功绩彪炳史册。如今,虽然抗美援朝战争已离我们远去,但“上甘岭”却成了一种精神象征,为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带来了战争与和平的长久思考。那首《我的祖国》也宛若一轮暖阳,照亮了许多年轻奋斗者的心。


邵静告诉记者,《上甘岭》打破了她对主旋律电影的偏见,但她还有一个小小的心愿。“之前看的时候,虽然故事震撼,但因为年代久远,视听效果并不太好。”所以,邵静一直期待着这部影片有一天能获得“新生”。



去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发布了4K修复《上甘岭》的消息,这可让邵静乐开了花。“经过4K精致修复后如果能够再现银幕,我希望带着父母一起走进电影院,重温这部红色经典之作。”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从石库门到宝塔山!上交百名演职人...

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千名跑者...

无间道版《智取威虎山》和青春版《...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