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华文明的骄傲!原创民族音乐史诗《紫禁城》全球首演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0-12-30 22:49

摘要: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当古老的编钟扣响悠远的金石之声,2021年新年的钟声也越来越近了。12月30日晚,上海民族乐团历时两年打造的原创民族音乐史诗《紫禁城》在上海大剧院完成了全球首演,鼓声雷雷、笛声悠扬、丝弦婉转,80分钟的礼乐华章开启了2021新年音乐会的序幕。


五大篇章,全景式呈现人类文明史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在故宫博物院支持下,作为纪念活动之一,上海民族乐团带着原创音乐史诗《紫禁城》,通过当代民族之声挖掘展现紫禁城的独特魅力,开启了一场关于中华文化内涵与精神之美的巡礼,希望在新年来临之际表达对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敬意和美好祝愿。


30日晚7点半,音乐会正式拉开帷幕。记者在现场看到,演出由五个篇章组成。第一篇章为《东方奇迹》,民族管弦乐与数十人的合唱,全景式地呈现了紫禁城这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奇迹。



第二篇章是《中华礼典》,古老的编钟扣响悠远的金石之声,华夏礼乐和文明的庄严与典雅翩然而至。随后是第三篇章《卉木拾音》,弹拨乐与乐队表达着木结构建筑的灵动与精巧,乐声中赞美着大国工匠精神。


第四篇章《风雨沧桑》,管子与乐队的音乐语言回望历史,继续讲述紫禁城的岁月沉浮,印射了中华历史的风雨沧桑。音乐会最后在第五篇章,民族管弦乐与合唱《文明之光》中推向高潮,恢宏的乐队音响和人声合唱震撼人心,帝王的紫禁城如今已成为人民的紫禁城,并成为新时代中华文化创新创造的缩影,仿佛文明之光穿越历史的尘烟依然温暖而耀眼。



“90后”展现古老中华的青春活力


让人欣喜的是,五大篇章之间巧妙地插入了幕间曲《春》《夏》《秋》《冬》。当大幕上隐隐映出紫禁城的宫阙,毛笔渐次写下万春、浮碧、千秋、澄瑞,音乐会以四季轮转的方式再次诠释了紫禁城的季节之美和生命张力,不禁让人动容。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告诉记者,“为紫禁城打造一部原创民族音乐作品的想法两年前就有了,紫禁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文明的璀璨结晶,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优秀符号,而当代故宫又是那么充满创意和魅力,展现出的是古老中华的青春活力。有机会用中国人自己的民族乐器来创作一部音乐史诗让我们感到荣幸和自豪,也是当代民族音乐人的一种责任。”



难得的是,此次演出的主创团队都非常年轻,从作曲家到导演、舞美、灯光、多媒体设计都是90后,90后作曲家李博禅来担任作曲,青年指挥家姚申申继《英雄》之后再挑大梁执棒乐队。


当晚演出前,李博禅信心满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紫禁城》将在体裁、题材以及结构的设计上,既凸显重要意义和典型象征,同时着力展现当代中国发展的审美需要和人民意志。我想用充满当代气质的民族音乐语言塑造紫禁城韵味无穷的美学境界和丰富的精神意向。”


为600年建筑增添一份律动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紫禁城》的视觉设计并没有直白地运用紫禁城的实景图片,而是提炼出了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并加以艺术化的处理,以此体现舞台化魅力和戏剧性效果。



记者在现场看到,舞美设计通过抽象的屋顶装置理念,意境化地烘托音乐气质,通过不同的排列和调度,既可以呈现层峦叠嶂的气势恢宏,也可以营造古楼明月的宁静致远,“金水桥”由舞台延向观众席,仿佛只等你往前几步便能进入紫禁城的世界。


专程来沪观看音乐会首演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感慨,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民乐和紫禁城的建筑、文物一样,都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其滋养下茁壮成长。用民族音乐语言来展现紫禁城的建筑之美、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不仅能为600岁的紫禁城增添一份音乐律动之美,而且通过音乐这一人类共通的语言,架起了一座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让更多的中外观众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晚,不仅剧院里座无虚席,在线观看直播的人数也超过了30万人。上海大剧院方面表示,希望在辞旧迎新之际,为申城观众送上一份包涵民族文化丰富滋养的大礼。



演出照片为上海民族乐团提供。


摄 影:马亚会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沪上剧院备足“文化年货”,一起在...

元旦赏乐|交响、歌剧、民乐不停歇...

致敬中华文明的骄傲!原创民族音乐...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