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国乐走红网络之后!演奏家齐声呼吁:流量之外更要坚守文化根基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0-11-18 14:47

摘要: 年轻人喜欢创新,并不是要抛弃那些旧的东西,而是想让那些旧的好东西在这个时代再“活”一次。

“国潮风”近来席卷全国,在年轻人中颇为流行。从在B站成功出圈的“自得琴社”,到火遍荧屏的《国乐大典》,在网络助推下,笛、箫、古琴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正展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当越来越多的民乐作品开始向年轻化转型,不免让人思考,民乐的未来之路究竟应该怎么走?上海青年古琴演奏家陆笑姿、上海音乐家协会竹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俊侃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民乐的创新之路不可忘本,流量之外更要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根基。



“国潮风”火了

进博会上琴箫和鸣


提到民乐,许多年轻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近日在B站上收获40多万粉丝的一段视频:一幅长长的古画中,一群发髻高挽、罗衣垂落的人优雅地在画卷中弹奏着中国传统乐器。


该视频由自得琴社创作,这是由一群热爱民乐的年轻人成立的琴社。其创作的《虞姬》《须尽欢》《海上明月》等合奏“古画”视频,在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一发布便受到了大批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棒,并由此掀起了一股古琴+汉服的“国潮风”。


不论是唐代胡曲还是宋代雅乐,短短几分钟的视频揉合了传统与现代,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其实,这不是民乐第一次“出圈”了,在电视荧屏,已经走过三季的《国乐大典》也在破圈腾飞,全网讨论量破亿,一波波年轻的古琴“自来水”由此开始接触民乐。


(火爆B站的自得琴社)


而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第三届进博会上,同样有民乐的身影。王俊侃、陆笑姿携手奉上《平沙落雁》《潇湘水云》《梅花三弄》等多部民乐经典之作,通过琴箫和鸣带领中外观众寻古识音,也让古琴、笛箫在进博会这一国际舞台绽放了中国民族器乐的光芒。


大众意识逐步觉醒

学习民乐的人悄然翻了几倍


一曲作罢,观众意犹未尽。尽管是半开放的空间,但进博会上那方小小的音乐午茶空间依然围满了听众,这让陆笑姿心里暖暖的。她告诉记者,从自己2002年开始学习古琴至今,大众的民乐意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2年之前,了解古琴的人很少,学习古琴的就更少了。但随着古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尤其是有了网络的助力,喜欢古琴的人明显多了许多。”陆笑姿告诉记者,目前在上海,许多白领都在学习古琴,而自己每次出国演出,国外观众对古琴的接受度也从曾经的不理解变成了如今的抢票来听。


(笛箫演奏家王俊侃在进博会上表演)


作为上海音乐家协会竹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俊侃对此也深有体会。据他透露,近年来,在上海,单是每年笛箫考级的人就比过去翻了好几倍。而在国外,箫、古琴更是成了中国音乐的代名词。


摸索国乐全新表达

网络为民乐打开一扇窗


不可否认,这一变化离不开网络和现代媒体的助推。“应该说,网络为民乐的普及推广打开了一扇窗,帮助民乐摸索出了全新的表达模式。”王俊侃说。


比如B站,就一直是近年来国乐推广的重要渠道,《国乐大典》的寻乐人之一方锦龙,也曾凭借其多元的乐器演奏技艺和幽默风趣的语言走红B站。在王俊侃看来,这样的联动,让更多人看到了民乐光明的前景。


陆笑姿告诉记者,就古琴来说,目前的演出主要有几种形式,一种是传统古琴曲的独奏,一种是和其他民族器乐的合奏,还有一种是中西搭配。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民乐。



(《国乐大典》让民乐更火了)


“老百姓不管什么形式,只要贴近他们就会接受。民乐的优美旋律不能丢,把当代人富于动感和表演性的特色融入其中,肯定也是多姿多彩的。对年轻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来说,也更容易接受。”


记者查询了2020年初至今,pc和移动端的百度搜索指数发现,民乐的搜索频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古琴的变化尤为明显,关注人群两级分化,40-50岁的人群居高,而迅速成长起来的关注者是19岁以下的群体。由此可见,民乐这一传统文化正在广泛地进入普通公众视野。


创新不可忘本

以文化打底方能诠释民乐精髓


网络为民乐打开了一扇窗,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陆笑姿和王俊侃仍然反复强调,推广民乐,创新却不可忘本。在陆笑姿看来,古琴的传承和发展要分“两步走”,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既要挖掘传统,也要追求创新。


国潮风融合琴棋书画的传统技艺元素,这些都是现代年轻人的一种“潮流”,这种形式能让更多人认识民乐,爱上民乐。“不过,民乐的表演和推广可娱乐化,但不能流量化。”


(青年古琴演奏家陆笑姿)


王俊侃表示,任何时候都不能仅凭流量来判断一样民族器乐,“网络为民乐打开了一扇窗,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民乐、欣赏民乐,这是好事。但在流量时代,民乐的发展还是要回归本质。应该认真去研究这门艺术,比如它的历史是怎样的、它的本体是什么,它的延伸是什么,不能忘本。”


恰如自得琴社的几位年轻人所说,“我们年轻人喜欢创新,并不是要抛弃那些旧的东西,而是想让那些旧的好东西在这个时代再‘活’一次。要找回我们的文化自信,慢慢传承下去。”


陆笑姿也表示,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文化元素含量远远超过其艺术含量,不仅有琴文化,还包括了书画、历史和文学等多种文化。年轻人需要多接触,多了解,以文化为创新打底,这样才能通过琴声诠释它其中的精髓。


摄 影:马亚会
摄 像:马亚会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个线上春节档收官!4.4亿播放...

三年一届的上海网络文学最高荣誉“...

独家专访|国乐走红网络之后!演奏...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