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角膜治疗新突破!新型跨角膜上皮的核黄素复合纳米材料在沪面世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蓓 发布时间:2022-03-25 19:08

摘要: 每2000人中就有一人患圆锥角膜,传统治疗手段面临技术难题,现在上海医学家找到了一种新的材料,实现了重要突破。

3月25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举行高质量研究成果线上发布会,透露该院周行涛、黄锦海团队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高蓉蓉团队合作,日前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先进材料》(影响因子30.8)上发表以MOF为载体装载核黄素的跨上皮角膜交联研究的论文,为圆锥角膜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圆锥角膜是一种角膜疾病,发病率约1/2000(不同种族间存在差异)且逐年增高,有致盲风险。有10-20%的严重圆锥患者需要角膜移植,而我国角膜供体来源紧张。


核黄素联合紫外光的角膜交联术是国际公认的主要治疗方法:将核黄素渗透到角膜基质,通过光化学反应增加角膜胶原之间的结合力,提升角膜生物力学强度,阻止和延缓圆锥角膜进展所导致的角膜变薄变形和视力恶化。


但是,人眼角膜的亲脂性和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限制了大多数亲水性光敏剂向角膜基质的扩散,导致标准核黄素制剂很难通过完整的角膜上皮到达基质内。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青年研究员、视光学科副主任黄锦海形象地解释,角膜上皮层就像一扇紧闭的大门,既能保护眼睛不受有害物质入侵,但同时也阻挡核黄素的进入。传统的交联治疗就像是一种“摔门而入”的手段,过于粗暴,损伤了上皮保护层。


而本次研制的纳米材料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无创、顺利地打开角膜上皮之门,而不破坏这扇门的重要保护作用。团队选择与这扇“门”具有相同脂溶性的MOF材料作为核黄素分子的“钥匙”,制作成复合型的核黄素纳米材料。而且,这一钥匙带正电荷,更有利于与表面带负电的“门锁”相配,从而无创地打开门锁,释放出亲水的核黄素,扩散到角膜基质层中。


据悉,核黄素复合纳米材料具有显著的角膜渗透性,在动物实验中证实,交联后的角膜具备高度的抗酶溶解和抗扩张性能,效果优于经典的去上皮交联方案,并且具有保留上皮的重要优势。该自主研发的新型核黄素复合纳米材料也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稳定性,有望成为新型的跨上皮角膜交联纳米药物。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周行涛、黄锦海团队自2010年开始圆锥角膜交联研究,并在我国最先开展跨上皮快速交联治疗圆锥角膜的技术,国际上率先报告圆锥角膜表面镜联合交联、层间镜联合交联以及儿童青少年圆锥角膜跨上皮交联的临床研究等,致力于改善圆锥角膜的诊疗技术。


周行涛院长表示,这一自主研发的新型材料有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具有很高的科研、经济和社会价值。目前团队正在推进下一步的临床评价工作,有望让角膜太薄而不符合传统方案的重症患者也有机会接受角膜交联手术,同样也有望适用其他角膜扩张性疾病。



责任编辑:包璐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90岁高龄密接者,在上海成功实施...

圆锥角膜治疗新突破!新型跨角膜上...

我国每年3万新生聋儿,6成是先天...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