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在上海的外籍人士配合完成社区封闭管理和网格化核酸筛查,成为了如今社区工作中的新问题。
在徐汇区的乐山四五村,43岁的居民张维谊在社区封闭管理第一天就报名成为了社区防疫志愿者。当天,恰巧有一位日籍男士到居委会咨询。
因为语言不通,双方正在为“鸡同鸭讲”犯难时,能用日语进行简单对话的张维谊主动上前询问。了解到对方仅使用护照无法在健康云上预约核酸检测后,她用日语为对方解释了防疫政策,并代为进行了登记。
因为这一契机,张维谊成为社区里的“友好使者”。除了日语,她也发挥了英语交流能力,为来自澳大利亚、法国、乌克兰等多国的社区居民完成核酸检测登记,并热心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日常所需。
“因为有文化上的差异,他们会问为什么要封闭?要到什么时候?那就需要‘绕弯’向他们说明政策,并且谢谢他们的支持。”张维谊表示,“他们后面也是说我们理解,我们支持。”
“现在就是每天早上把新的二维码发给他们,第二天再把检测结果传给他们。”张维谊告诉记者,起初是一对一进行交流,后来为了方便,干脆建起了日语和英语两个语种的微信群,同样的疫情防控通知和注意事项不仅可以快捷“群发”,也给了外国友人一个自己交流沟通的平台。“他们其实比较担心不能买东西,像是要买水、买卫生纸等等。”张维谊透露,这些外籍人士甚至还在群聊中成为了朋友,“他们说等疫情好转了,一起出去吃东西。”
3月21日上午,张维谊所在的小区解封,但仍处于居家办公状态的她,每天工作安排都非常紧凑。尽管如此,她还是尽可能腾出时间来,为需要帮助的外籍友人提供帮助。
“我们解封后还是要继续做核酸检测,并且每天要测量2次体温。”张维谊介绍,由于检测点需自行前往,而具体位置“三言两语”又较难解释,她干脆抽出固定时间,组织大家一起出发。
提到成为守“沪”志愿者的体会,张维谊感慨,社区里的志愿者还是老年人偏多,“能帮到大家自己还是挺开心的。”此外,张维谊在单位负责团委青年工作,“我还鼓励我们单位同事,所有的青年也去他们自己的社区做志愿者。”她透露,目前单位已有24名青年在各自的社区服务,“能发动大家参与,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