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算是和台风较上劲了,进博会开幕前的康妮,进博会倒计时一百天演出时又遇到格美,每一次搭建舞台都是和风雨抢时间。”上海工匠、上海舞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谢渝熙在中央广场人文舞台前和记者聊起了搭建背后的故事。
LED屏也“卷”了起来
舞台人文画卷诗意展现
今年进博会中央广场人文舞台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的上海舞台技术研究所、舞美艺术中心设计呈现。舞台所主创团队围绕进博会“新时代 共享未来”的主题理念设计本次进博人文交流舞台,从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创作灵感,提取中式传统建筑“飞檐”和传统书画“卷轴“作为设计元素,将舞台造型与数字化的声光电科技手段有机融合,营造出层次错落、绚丽灵动的舞台氛围,勾勒出“飞檐之门”的轮廓感和立体感。
谢渝熙告诉记者,舞台传递的东方美学从起伏屋檐、山水丹青的蜿蜒墙面等元素共同绘就“家国”人文画卷。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舞台正面的大型LED屏如一副山水中国画自上而下,铺陈开来,屏幕自然卷曲,以达到和谐立体的效果。
但当LED屏幕都“卷”起来时,背后复杂的工艺让整个团队“吃尽苦头”。50cm*50cm的特殊材质可弯曲的LED屏,像搭乐高一样一块块小心拼贴,为顺利构成主视觉背景的“画卷”屏,最终由663个高清模组以弯曲排列构成,展开面积达19.5*8.5米。谢渝熙透露,原本一块如此面积的普通LED屏幕,几个小时便能完工。但这块大弧度异形结构屏,整个团队用了2个通宵的时间才最终完成。而且,在搭建过程中,台风“康妮”的影响也让团队的工作量陡增。
防雨,但不防台风雨
为屏幕再多搭特殊顶棚
据舞台所主创团队介绍,本次中央广场的人文交流舞台按空间层次分为高、中、低三个演区,位于高处的大弧度异形结构屏;位于舞台两侧的“水晶”屋檐和“丹青”墙面以及结构中融入数字化像素灯条,灯条总长度达2500多米,每个像素点可通过编程控制呈现动态光影变化。
复杂的工艺遇上复杂的天气,有着丰富舞台设计经验的谢渝熙也直言挑战巨大。据悉,舞台所主创团队自10月22日正式进场搭建,在短短一周内通宵搭建完成任务,进入调试阶段。搭建阶段为确保施工进度,舞台所团队成员连续一周24小时连轴转,交替接班,确保施工如期进行,施工时间集中在早上八点至第二日早上八点。同时,为避免对中央广场地砖造成损坏,严格遵守承重要求,舞台所团队对所有搭建区域均进行地面保护,所有吊车施工时只在广场外围进行伸臂作业,增加了搭建难度。
在现场调试阶段,台风天气更给施工带来了重重困难,原本有着一定防雨标准的LED屏无法承受台风天气带来的狂风暴雨。“防雨水是可以的,但那次台风康妮带来的雨,可以说是把屏幕全部浸在了水里。”谢渝熙透露,当时一部分高处的屏幕已经搭好,但积水实在严重,产生损坏,只能更换,为了减少损失,他们只能多加一道工序,为LED屏幕多加一处顶棚。
最终,经过数个难忘的奋战夜晚,通过灯光色彩、明暗、动静等设计,有着“飞檐”古建筑的美感和中国画卷式的绝美舞台呈现在大家面前。“第一次为进博会设计舞台,我们压力也挺大,整个团队都用最高的标准在完成这件事情,现在看着呈现的效果,我想说,之前的努力都值得。”谢渝熙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