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为老袁为市民修皮鞋。
“小修小补”不仅是修理小物件,更蕴含了城市的大民生。日前,由崇明“的哥”组成的崇明区进城务工人员志愿服务队走进淞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家住附近的外来务工人员和社区居民送上磨刀、修皮鞋、理发等一系列便民服务。
“唔哩有个好工会”
一袭白衬衣配蓝领带,鼻梁上架着老花镜,今年56岁的袁卫明正专心致志地给王阿姨修皮鞋。揭开脱胶的鞋底,先进行一番打磨修整,然后涂上胶水并用夹子固定,至此一双皮鞋才算是修理完成。
“王阿姨,要等胶水干透才能穿哦。”一边是袁卫明的嘱咐,一边是王阿姨的声声感谢,“谢谢侬袁师傅,原本想着鞋子坏了就丢了,没想到在你手里又起死回生了。”
老袁虽不是专业鞋匠,但手法却娴熟利落。他笑着告诉记者,自己开了23年的出租车,光加入志愿服务队就有10多年,当初,为满足居民对“小修小补”的需求,他自学修鞋,还拿自己的皮鞋“开刀”,反复操练。如今,不管是脱胶、破皮、还是补底,老袁样样精通,手到擒来,最快一天能修十几二十双鞋。
理发服务
“唔哩有个好工会啊。”谈起加入志愿者的初衷,正在给人理发的“的哥”张亚军感叹道,当年在离岛开出租车时,得到了崇明区总工会无微不至的关照。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工会每天为家住崇明的驾驶员提供往返市区的通勤服务,风雨无阻。
据服务站站长包玉梅介绍,二十年前,崇明大批富余劳动力离岛开起了出租车。为更好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2004年,崇明区总工会在宝山成立了崇明进城务工人员服务站。近二十年来,服务站为他们提供了就业社保、子女就学培训等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
所以,当得知有志愿服务队这样一个组织时,许多崇明驾驶员第一时间报了名,“我们要把来自工会的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人。”多年来,他们经常主动放弃营运和休息时间,坚持每月为市民提供便民服务。
磨刀服务
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正不断增加。对此,站点的工作方向也在同步调整,致力为此类群体提供更多元化和精准化的服务。
茅健曾是一位崇明“的哥”,如今他转型开起了网约车,工作性质转变后,怎样缴纳社会保险、可享受哪些福利政策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带着疑问,他走进服务站,熟悉的乡音,不仅解答了疑惑,更让他感受到“不管开不开出租,工会始终在身边”。
为市民测血氧
记者在站内还看到,这里不仅配备了微波炉、冰箱、急救箱等物资设备,还因地制宜划分了“读书角”“施阿姨谈心室”等休闲区域,免费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多项贴心服务。
去年年底,崇明区进城务工人员服务站还被评“全国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这无疑也是一种激励。据包站长透露,目前各方正在筹建新就业形态综合工会,通过将从业者纳入工会系统,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