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高润东(前排右一)为团队演示套筒灌浆质量检测方法
在素有“万国建筑博览”美誉的上海,百年历史建筑群和现代化高楼大厦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想要赋予建筑更长久的生命力,不仅考量建造时的匠心,更在乎后期的用心维护。如何让一栋栋建筑摆脱时间的枷锁,尽可能长时间地服务城市和人民,这正是上海工匠高润东与其领衔的高润东“工程耐久技术”工匠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的目标。科研人员与一线工人师傅精诚协作,他们致力于让建筑更健康、更长久地留存于世。
焕发建筑生机
做城市记忆的守护者
车水马龙的上南路旁,曾经沉寂着创办于1920年的恒大纱厂。走入礼堂、厂房、办公楼等老建筑中,仿佛能够使人穿越历史的长河。而如今,伴随城市的发展,沉睡百年的纱厂将迎来自己的新生。在进行厂区改造前,工作室运用团队创造性研发的检测方法——宏观测试与微观测试相结合,对厂区老建筑进行耐久性评估。宏观测试类似“中医”辨治,微观测试类似“西医”分析,通过“中西医”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房屋的基本“病情”,明确哪些地方需要修复、哪些地方需要加固、哪些地方需要更换等。经过检测的文保建筑,将在重新焕发生机的同时,散发出更有人情味的烟火气。而这只是工作室服务城市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一个缩影。
工作室目前正在进一步围绕既有建筑构建工程耐久性微观演变信息数据库,这是一项十分庞杂的工程,需要收集国内外大量微观测试信息。基于数据库进行机器学习和智能识别,可以更准确地判定工程“病灶”,快速实现对症下药,更好地守护城市记忆,助力城市有机更新。
高润东(右二)与团队考察一处既有建筑更新改造项目
突破技术瓶颈
做建筑安全的守卫者
深夜时分,忙碌了一天的都市即将进入安眠,而工作室成员却到达了施工现场,准备进行新一轮的套筒灌浆质量检测试验。
套筒灌浆连接是装配式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的钢筋连接方式,对结构安全有着重要影响,但限于施工技术水平,套筒灌浆质量普遍不容乐观,给建筑结构安全带来极大挑战。基于这一难题,工作室依托上海建科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优势,对此进行技术攻关。为了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实验室内测试成功后,工作室又扎根施工现场进行试验。由于试验项目的特殊性,工作室成员只能在深夜无人时紧锣密鼓地进行。他们的汗水流淌在许多寂静的夜晚,但天道酬勤,最终率先攻克了国内外公认的套筒灌浆质量检测难题。
近年来,工作室又将目光转向装配式建筑整个产业链,探索了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各环节间的反馈机制和有序发展机制,找到了“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这样一条创新成果转化路径,为进一步完善成果转化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扎根一线现场
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套筒灌浆质量检测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过程中,高润东带领团队扎根现场,跑了上百个工地,检测了近三万个套筒。成员从最初完全依赖设备,到后来可以完全脱离设备快速对整体灌浆情况进行判断。
基层一线是最好的课堂。工作室的很多科研成果都凝聚着工人师傅的金点子,近些年获得授权最快的一个专利正是受一线工人师傅的启发。按照惯例,发明专利授权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但这个专利授权只用了1年时间,且中间未作任何修改。
为城市,为未来。工作室将以泥水匠心,坚定做建筑安全的守卫者,持续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