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都在船上呆过,所以我们都分外理解船员兄弟们。”
在上海疫情的这段特殊时期,中远海运船员公司工会的三名工会干部不分昼夜,连续奋战二十多天,将蔬菜、新鲜肉类等生活物资送到船员家属手上,完成了对上海全市各区船员家庭的慰问。
隔着玻璃要到了供货商联系方式
“我们困难的时候,船员的家属更困难。”中远海运船员公司工会干部赵坤政、李祥涛与傅焱自3月27日封控在宾馆后,隔天便开始为船员家属们担忧考虑。
3月29日起,这三位因外地借调而居住于宾馆的工会干部立刻行动起来,三人线上沟通,分区作战,每个人负责几个行政区,一一与船员核实确认信息。数据统计并不容易,有人的家庭地址变了、有人登记的信息有差错,光是进行配送地址核实这一阶段,三人就常常忙到后半夜。
回忆起当时,由于船员的海外时差,半夜突如其来的电话也是常有的事,但这群工会人从未埋怨。“大海航行中有的时候收不到消息,有的船员心里很着急,人在外面,就想给家里弄点菜。” 作为一名曾经的船员,赵坤政非常理解这些兄弟,2400多人的名单,他们不厌其烦地反复核对信息,每一个电话都是耐心细致地解释。
四月的上海,用“家蔬抵万金”来说毫不为过。疫情初期,原有的供应商根本无法满足物资配送的需求量,三名工会干部一边焦头烂额地统计数据,一边想方设法寻找供应商。
“我们主要用四种渠道,一种是集团提供给我们的供应商名单,还有以前打过交道的,比如以前给员工订过蛋糕、买过水果的商户,另外就是上海发布、浦东发布里地那些商家信息,我们一个个渠道凑在一起。”赵坤政告诉记者,由于他居住的房间正对着宾馆正门,能看到同住宾馆的快递小哥进出,于是,他隔着玻璃 “喊话”小哥,要到了小哥送货服务的商家的联系方式,转而成为最后一种供应商渠道。
(工会干部协助隔离酒店搬运物资)
被误解依然坚定向前
主要负责对接联系的李祥涛在疫情初期就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公布给大家,深夜他接到的电话除了海外船员隔着时差打来的咨询外,经常还有供应商的突然致电,“送货的师傅因为联系不上收货人,经常半夜供应商给我们打电话让我们联系。”
由于手机号码属地广州,李祥涛曾被刚接电话、尚不知情的家属痛骂“广东骗子”;原定一天送完的蔬菜因为目的地郊区广而偏,一个单子跨度60公里,来不及运输,新鲜的蔬菜都坏了,近百户需要再去沟通做售后;由于崇明的地理位置,很多供应商表示无法配送,居住岛上的海嫂十分焦虑……
李祥涛已经记不太清还碰到了哪些问题,他说,“太多了”,隔一会儿,他又说,“耐心一点也就做好了。”确实如他所言,误说“广东骗子”的家属收到了李祥涛的解释短信与物资,回电真诚地道歉;有海嫂特意告诉李祥涛,平日接到半夜的电话最恼火,疫情期间却是盼着这样的电话快点打来;多方渠道联系到了崇明邮政后,他们被特殊的物资配送故事打动,以一单15元的“良心”配送费接下了这笔专送妻儿的特殊单子,李祥涛感慨“崇明不再是一座孤岛……”
二十余天的时间里,赵坤政、李祥涛与傅焱几乎没有了时间概念,醒过来就是统计、联络、干活,他们笑称自己是“打了浦东战役、浦西战役、崇明战役和全面总攻四大战役。”
令人动容的是,为2400余户家庭解决了物资的燃眉之急,封控在酒店中的三名工会干部却未曾为自己准备过一份物资。他们起初能搭伙酒店食堂的饭菜,后因封控只能在房间内吃泡面等干粮。
他们说,收到物资的船员家庭送来的一声感谢就是他们最大的动力。海嫂郑春美收到物资后立刻拍照给远在海上的丈夫,并专门画了一幅画表达激动的心情,海嫂罗婵娟写了一首小诗感谢船员工会这个“有人情味的大家庭”,还有一条条来自船员家属的短信,满屏的“谢谢”“感谢”皆是对工会雪中送炭的回应。
(海嫂郑春美作品)
心理关怀安抚海宝与船员
抗疫战场上,物资保障了后方,前方关怀海宝的故事温暖人心。
疫情期间,有一名宝山的船长正驾船在大洋上,妻子因感染新冠肺炎病毒进了方舱隔离,家中13岁上初一的女儿独自在家,孩子怎么吃饭、怎么上网课、一个人怎么办……看着万分着急焦虑的船长,船上的政委找到了工会求助。
“我每天给孩子打个电话,问问小朋友的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做好心理上的安慰和疏导,同时安排上海分公司工会靠上去重点关注,分公司工会副主席和孩子妈妈保持密切联系。”许是家中有一个比小朋友大两岁的女儿,傅焱说“太能体会船长的感受了”。整整11天,每天晚上,他和孩子聊聊吃喝、描绘她父亲正在海上的生活,再说说自己的女儿,与孩子拉近距离。
他们就像平日聊天的沟通里,不见焦虑,爽朗大方的声音里,聊起了生活的细枝末节,傅焱用温和的关爱吹散了海宝心中的不安,工会的及时举措更让远方的船员定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