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长42米、宽7米、面积近300平方米的大型花艺作品《飞花令》亮相于本届花博会花艺馆,漂浮于水面的岛屿,落英缤纷,几头白鹿或奔跑或低头小憩,跃动于打开的“诗经”上,令人联想到中国古典诗词中耳熟能详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个极具中国古典美的花艺作品,是静安区绿化行业黄彩娣、梁胜芳、朱道义等多位劳模工匠花费近半年时间共同完成。
打造花中有诗完美意境
谈到《飞花令》的创作,市劳模、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一级调研员黄彩娣打开了话匣子,“这个作品的诞生,源于去年国际雕塑展的一次尝试,我们将雕塑与花艺相结合的创新,得到了广泛好评。”黄彩娣告诉记者,初试啼声的成功,让他们信心倍增,并将这一创意带到了此次花博会。“我们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主题,运用各种花艺手法和语境,打造出花中有诗的完美意境,庆祝建党百年,祝福国家繁荣昌盛。”
据了解,《飞花令》作品融合了花艺、园艺、雕塑三大元素,同时配合灯光、流水等,仅花卉就使用了竹子、蝴蝶兰、蕨类、海芋等20多种植物。
彻夜“扑”在场馆里
黄彩娣介绍道,为了将这个作品完美地呈现给花博会游客,前后共有六七支队伍、百余名职工参与到花艺、框架、灯光、投影、雕塑等不同项目中,其中还包括不少劳模和工匠。
最考验团队的,是进场布展前后的那40多个小时。
根据花博园区规定,项目团队只有短短两天不到的时间用来布展。对于这样一个汇集各种元素的大型花艺作品,两天时间根本就不够用。“就在我们赶往花博园区的路上,还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市劳模、上海静安园林绿化发展有限公司部门经理朱道义告诉记者,当天下午,由于连续多日下雨,从浦东运送花卉的卡车陷入了泥潭,不得不动用吊车,将运输车辆拖出泥潭,前后耽搁了三四个小时,“我们当时都心急如焚,就怕影响进度。”好在,运输车辆终于赶在晚上9点前赶到花博园区。
为了抢进度,朱道义和团队同事彻夜扑在场馆里,搭建框架、调节灯光、摆放花卉雕塑,饿了,吃两口盒饭,困了,眯上一会儿……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当整个作品初具雏形展现在大家面前时,已是第二天的凌晨4点。连续奋战40多个小时,项目团队终于赶在规定时间之前,将《飞花令》“搬”进了花博园,“这两天,我们的作品已经成了整个场馆的网红打卡点了!”朱道义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