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话题丨读大学,只是为了一纸文凭吗?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美慧 发布时间:2024-06-02 11:30

摘要: 如果劳动者能通过尽早就业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还要攻读学历吗?

日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原院长彭凯平提出,学历是一种残酷的社会设计,如果能够尽早就业,满足自己的衣食、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家庭需求,没有学历也一样,相关看法引发网络热议。学历在当今社会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劳动者能通过就业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还要攻读学历吗?


观点一

企业招聘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避免“唯学历论”


在相关讨论中,许多网友提出,重视学历并非是劳动者的一厢情愿,而是基于当下许多企业录用人才的条件做出的判断,“普通人有好学历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但没有学历一定找不到好工作。”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往往无法在短暂的笔试面试中全面了解求职者的能力和素质,所以会通过学历这一相对直观的指标来辅助判断。招聘网站上,许多岗位会在任职资格处注明“本科及以上学历”;实际求职时,更有“双非(非985、211大学)学子”叫苦不迭,“双非”学历难过优质工作的“简历关”,他们甚至无法进入后续笔试面试考验能力的竞争。


学历作为衡量求职者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基础指标由来已久,然而,学历不应成为衡量求职者能力“一锤定音”的标准。对校招生来说,参与实习项目、考取相关技能证书等都可以提升其工作能力,其个人品质、职业规划和适应能力等软性素质对于其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招聘时应建立一个包括学历、工作经验、技能证书、个人品质等多方面因素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更全面地评估求职者的综合能力,避免因学历歧视而错失优秀人才。如果没有学历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过上比较幸福美好的生活,那么想必劳动者也不会再有对学历的执念。


观点二

学校可为就业提供缓冲,让年轻人“配好剑再出发”


针对彭凯平提出的学历是为岗位供给不足的社会延缓就业的观点,有受访者表示深有体会,但自己也的确需要这样一个缓冲期,才能更好地做好就业准备。


硕士毕业的小田表示,自己大三曾在找工作还是考研中纠结不已,综合考量了自己的学历水平、实习经历、工作技能、心理成熟度等要素后,认为自己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决定还是通过读研给自己进一步成长的空间。读研期间,她认真学习专业课、按照规划积累实习经验,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变得更加外向、勇敢,最后如愿找到了一份喜欢的工作。“我知道如果不读研就工作我也可以获得成长,也许积累三年工作经验后我也能进入现在的平台,但我当时还没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初期可能会磨合得很痛苦。”在小田看来,自己读研不是逃避,而是为自己与就业之间找到更匹配的“节奏”。


学校中的诸多资源,也会为年轻人就业提供直接助力。多位受访者表示,学校请来业界专业人士在校内开展的讲座、课程、指导,使他们对职业前景等现实问题有了超出书本和理论的认知。财经大学毕业的小王告诉笔者,她大学时在学长学姐的帮助和推荐下获得了许多行业头部企业的实习机会,也跟着学院老师一起做了很多市级项目,这些经历都在求职时提供了很大帮助,如果没能考入这所高校,可能很难拥有这些机会。在文化产业工作的吴小姐更直言,“我大学基本上都是在社团学的”——没有选择从事本专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她,工作中熟练运用的技能都是在大学社团中锻炼出来的。


学校为年轻人提供的就业缓冲,能让他们走上职业之路时,更“顺”一点。


观点三

学生在校收获不仅是一纸学历,更可获全方位成长


学历是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积累,但是多位受访者表示,通过在校学习,自己的收获不止于此。


首先,大学课程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并评估信息、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等等,从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活中,学生会与天南海北的同学交流合作,共同完成课题或项目,从而提升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在学校学习,需要培养自己规划学习进度、合理安排时间的自我管理能力;等等。


多位受访者表示,学历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工作技能,更是一个人在系统性教育中所积累的广泛知识和能力。学生在校习得的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在内的软技能,在职场中同样重要,也更有利于长远的职业发展。


此外,还有受访者表示,自己在大学中最珍贵的收获,就是在人文素质类课程中强化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上大学前,她很少关注社会新闻,对社会问题也没有自己的见解;但在良师的引导下,她开始有意识地独立思考、关心社会,这也让她能够更全面深入地思考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她来说,开阔眼界、提升智识,并不比习得安身立命的职业技能分量轻。即便没有学历也能找到谋生差事,她依然愿意提升学历、接受教育。


观点四

学历制度应与时俱进,综合反映人才素质


正如彭凯平所说,学历的存在有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素质。受过良好教育、具备较高知识水平和文明素养的社会群体,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基于此,有受访者表示,尽管现行学历设计存在一定问题,比如还是非常看重分数等,但不能因此否认学历存在的意义。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我们更应该对学历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使学历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更加客观、全面且具有含金量。


学校教育应更注重多元化和综合性。以当前大学教育为例,许多学校在专业课以外,设置了通识教育课、跨学科选修课、实践课程等,旨在培养具有广泛知识背景和跨领域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90后观点

学历不是提升能力的“唯一解”,应保持终身学习


在我看来,劳动者不应止步于“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要通过诚实劳动、技能提升,不断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在工作中实现人生理想、发挥个人价值。这就必然要求劳动者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在与学历相关的所有讨论中,我最关注的是学历背后所蕴含的“高校能提供的多方资源”和“学生能习得的综合能力”,这也是在我心中学历除认证职业技能、获取社会认同外,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然而,高校虽是学生接触优质资源的重要途径,却不是唯一手段。即便不进入高校,劳动者也能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提升自己在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通过参加社会活动拓展人际关系、锻炼团队沟通协作能力,等等。如果能以锐意进取的精神,不断付出努力去学习、实践,即便没有一纸文凭的“官方认证”,也不影响劳动者的全方位成长。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保障没有高学历的劳动者不被挡在就业门槛之外,让他们能够凭借能力而非学历,在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


此外,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每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走出校门那一刻,是学习的新起点。无论学历高低,我们都要不断充实自己,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更好地面对职场中的种种挑战。


70后观点

学历依旧重要,但大学生不能再是“一张白纸”


大学时间段,几乎作为人生中唯一的一段自主学习时间和经历,笔者认为极其重要。只是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大学生需要调整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一方面,大学生再也不能再以“一张白纸”的形象,走出校园走入职场。大学期间,通过参与实习和项目,你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这不仅能够提高实践能力,还能增加工作经验,使大学学历更具竞争力。


其次,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以及熟练的计算机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技能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求职市场上脱颖而出,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和适应能力。


第三,获取与专业相关的专业认证,可以证明具备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促进2024届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

180余家企业提供5000余个用...

上海麦当劳今年或将招聘超1000...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