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待就业”毕业生群体具有哪些特征?如何走出“等待区”?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赟 发布时间:2022-04-15 17:42

摘要: 每一位毕业生都是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人才。

在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背景下,正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就业市场能力需求越来越高,就业困难群体“待就业”毕业生值得关注。本文基于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对“待就业”毕业生的群体特征、求职行为、学业表现进行分析。


“待就业”毕业生更加追求工作稳定、青睐体制内工作


2021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超过900万,达到909万。受全球新冠疫情的负面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现象严重。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群体中的重中之重,受到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的高度重视,2021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接近八成的毕业生在毕业离校时落实了去向。但仍有超过两成的毕业生属于“待就业”和“不就业”情况,他们是高校毕业生中就业相对困难的群体,更值得关注和就业帮扶。


究竟哪些高校毕业生“选择”了待就业,他们又有哪些特征呢?


本文通过统计结果可以归纳出“待就业”毕业生群体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研究生;(2)普通本科高校、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3)非理工科的毕业生(哲学和交叉学科除外);(4)女性毕业生;(5)来自低收入家庭的毕业生;(6)父母为中等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毕业生。


综合来看,“待就业”毕业生群体在求职方面的表现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更加追求工作稳定,青睐体制内工作;(2)求职时间相对较晚;(3)求职次数相对较少;(4)84.6%的“待就业”毕业生获得过工作机会,属于“有业不就”。


另外,“待就业”毕业生群体在人力资本方面的表现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征:(1)高等教育学业表现相对较低;(2)个人能力提升普遍不高。


“待就业”毕业生如何告别“等待区”?


针对尚在求职中的2021届高校毕业生和需要求职的2022届毕业生,本文提出以下就业建议。


第一,树立就业信心。高校毕业生年富力强,拥有高等教育学历,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是我国高质量发展中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每一位毕业生都是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人才。我国人口出生率自2016年开始逐年下降,2020年首次低于1%;劳动年龄人口从2010年开始负增长。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我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即劳动力正由富裕变为短缺。因此,高校毕业生中的“待就业”是求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摩擦性失业,是短期现象,只要持续求职就一定能找到工作。


第二,改变就业观念。“待就业”毕业生表现出更加追求工作稳定,尤其青睐体制内工作的特点。但是,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占比的不断提高,全球就业市场表现出“非标准就业”成为大势所趋的现象。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已经达到2亿。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占比为16.9%,2021届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占比下降为16.3%,说明高校毕业生对灵活就业的认识和接纳程度还很有限。


第三,积极主动求职。相比其他毕业生, “待就业”毕业生不仅开始求职的时间相对较晚,而且求职次数相对较少。由于劳动力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毕业生需要更加努力地求职,才能获得与个人能力、专业、兴趣、学历等匹配的工作。从求职渠道看,已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主要是通过学校发布的需求信息获得的(48.1%),其次是网络招聘信息(18.7%)。而“待就业”毕业生最主要的求职渠道是网络招聘信息。建议求职中的毕业生按照主次顺序,使用多种求职渠道。


第四,弥补能力不足。就业胜任力归根结底在于毕业生的学习力。现在的就业市场配置效率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从能力增值评价结果来看,在经济全球化、数字化、创新驱动的时代,高校毕业生在财经素养能力、计算机能力、数字能力、创新能力、外语能力、国际视野等市场需求大的能力指标上供给不足,而“待就业”毕业生表现得尤为严重。因此,“待就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要注意弥补学业和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按照市场需要培养自己的能力。


第五,善用政策资源。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不断出台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启动促进就业的行动,并提供各类政策性就业岗位。毕业生应该善于抓住和利用政策性就业机会,积极响应,主动接受。另外,针对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教育部组织实施“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项目”;针对就业困难群体,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完善就业帮扶机制,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帮扶工作台账,对低收入家庭、身体残疾等毕业生重点群体,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开展重点帮扶。


(原作者:岳昌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冯沁雪;邱文琪)


责任编辑:叶赟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1.2万单位,18万岗位,上海市...

专家观点|疫情期间更应关注就业不...

企业辞退员工称“恭喜毕业”?与其...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