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召开的地方两会中,有不少提案议案出现 “撞车”现象,这种“撞车”体现的恰恰是某些共性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关注亟待解决的公共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有关外卖骑手这类新业态从业者的权益保护问题。
这个问题在地方两会中扎堆成为关注热点,原因就是因为近年来平台经济发展迅猛,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太近了,相关从业者已经成为庞大的就业大军。他们的权益保障问题本身就关乎国计民生,也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先来罗列一下各地代表委员的声音——先从重庆说起,针对电商、订餐平台的飞速发展,城市中快递、外卖小哥的道路安全问题需要被更多的重视,渝中区政协委员陈海鹏认为,社会、行业及从业者自身只有“同步发力”,才能让这个行业的便捷与安全实现“双赢互促”的“良性互动”。
同样关注新业态话题的各地代表委员有很多,比如北京市政协委员陈晓海说:“在北京,像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这样的新业态从业者很多,应该率先把对他们的劳动保障纳入法制轨道,使他们的权益得到保障。”四川省政协委员周键建议重点调查快递员、网约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的职业伤害发生率,对这一群体探索扩大工伤保险参保范围、推动职业伤害保险试点、鼓励多种商业保险参保、加强职工互助保障等;上海市总工会在相关提案中督促和指导平台企业要用“算法取中”代替“最严算法”,来引导从业人员在遵守交通规则、安全作业的前提下,提高骑行速度和工作效率。
从社会保障体系,到具体的职业保险方式,再到对平台算法的监督,代表委员为保护外卖骑手等新业态从业者的权益,在努力从方方面面形成闭环以进行体系性求解。当然,保护新业态从业者的声音,除了要听到代表政府部门的声音,更需要听到企业的回应以及相关从业者的呼唤。也只有各方都能进行“同步发力”,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对新业态从业者形成系统性保护,让这个群体成为一种社会新就业的亮点。
近两年,关于外卖小哥生活工作状态的各类文章时常在全网刷屏,让无数人牵挂着那些骑在电动车上为生活辛苦奔波的“小哥”的命运。现在,为保护新业态从业者权益,地方两会积极寻找制度性解决方式,政府部门、企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也逐渐形成同频共振,这无疑令人期待。在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监督下,从2021年开始,美团等平台企业贯积极彻落实《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推动“订单预估送达时间”、“订单分配”等算法规则的透明化。同时,积极响应职业伤害保障政策正在有关部门指导下,筹备对接面向外卖骑手的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再次就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对美团、饿了么、滴滴、曹操、达达、闪送、货拉拉、满帮、到家集团、阿里巴巴、腾讯等11家头部平台企业联合开展行政指导。会议肯定了头部平台企业贯彻落实《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同时,也要求头部平台企业进一步提高保障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企业认真落实整改并主动公开进展,体现企业接受监督的自律,有助于社会监督其算法是否足够人性化,提供的社会保障是否具有足够的兜底效用和温度。而政府部门对头部平台企业相关举措的肯定,既是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鼓励,也是对加强新就业形态者从业保障、继续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多方共同参与的要求和敦促。这种监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有益于对新业态从业者社会保障的探索、创新和落实。
当然,除了政府部门的制度性保护,企业行业严格自律和接受监督,新业态从业者作为一个庞大的就业人群,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当前最迫切要解决的就是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在从业者心中悬起安全剑,去自觉遵守基本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也只有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发力,多措并举,才能形成同频共振,促进新业态健康发展,来真正保护新业态从业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