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职高真的会没出息吗?”、“当然就是这样的……”
最近,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因一次记者访谈时的回答“走红”于网络,甚至被不少自媒体冠上了“上职高=没出息”的“教授评语”,引来了颇多流量。
然而,如果看完这个视频的人,或许就会明白姚洋所要表达的原意,并非是全盘否定职业教育的作用,只是希望孩子们能有更多的机会进行通识教育,从而在知识结构、态度认知上有更好进步。更直白地说,这位学者提出了一个建议——能否取消中职,全部改成高职,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档次。在其看来,职业教育在普通教育基础上延后,从社会进步来讲,这是趋势和潮流。
其实,冷静下来思索,“上职高”与“没出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就拿上海的杨浦职校来说,在世界技能大赛的车身修理项目上,连续诞生了两个金牌和一个银牌,获奖的三位职校生全部被通用提前招录,不仅安排在重要岗位上,更为其成立了技师工作室,开展车身钣金修复方面的培训、现场疑难攻坚、优化创新等工作。
而梳理近年来全国“大国工匠”、“上海工匠”名单,更是会发现很多工匠都有职业教育经历。全国工人的榜样李斌从技校毕业,进入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液压泵厂当起了小学徒,最终成为全国机械行业知名的数控技术应用专家;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149厂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已成为对接机构中国制造的“代言人”。
由此可以看出,“出息”关键在于人为,与学历等并无必然关联。名校出身,却甘于在职场“躺平”的人并不少见;一名职校生,也可以成为金牌选手、大国工匠、高级技师,重要的还是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
社会对于“出息”的认知也需要多元化。不是非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才代表着成功,只要能绽放自我,实现梦想,同样能收获认可。对于年轻人来说,无论是事业发展还是人格培养,都需要有太多的东西要学,太长的路要走。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职业教育当下还存在着诸多自身的不足,“一流学生进重点,二流学生上大本,三流学生进职专”的说法就道出职业教育的尴尬。而最为社会所诟病的,多集中于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不高、优质师资缺乏、学生就业质量差等,甚至出现了院校学生普遍不愿当“蓝领”,集体“逃离工厂”的状况。
而针对这些弊病,从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在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从中职到高职专科,再到职业本科,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正在打破。但是,真正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实现同等价值,仍需久久为功。
例如,普职融通要真正“融通”,就需要先实现资源、组织和系统方面的全面交互,包括在招生阶段就实现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学籍互认,以及在高中三年或更灵活的时间内,给予学生多次分流和选择的机会,从而让学生通过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逐渐明晰个人的生涯发展路径、职业兴趣以及能力特征,从而确定发展的轨道。
再例如,姚洋教授多次提及的中考分流问题。其担忧在于,过早让孩子分流,失去读大学的机会,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提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普职分流时间和比例上,进行精细化的调研,提供决策依据,并切实推进普职融通、实现职业本科高质量发展。
一个职业分工合理的社会,不仅需要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无论是十四五规划,还是中国制造2035计划,都对高技能型人才提出了强烈需求。高质量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为衔接,是至关重要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重要职责的职业教育未来同样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