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凉,它在消散暑气的同时,也带来了中秋佳节。中国人的节日,总离不开一个“吃”字,中秋也不例外。
远行的人们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共同品尝家乡的味道。而这种味道,不仅流传在人流如织的菜市场,更蕴藏在家家户户忙着张罗的一桌好菜里。在江浙沪,中秋的餐桌总是围绕人间至味——一个“鲜”字展开的。
上海人的中秋
不止“芋艿老鸭汤”
古谚有云:“秋风起,吃鸭忙。”金秋时节,秋高鸭肥,鲜嫩肥美的鸭肉滋阴润燥,芋头则补中益气,两者搭配,不仅清香鲜美,营养也较为丰富。而且,新鲜芋艿刚从地里刨出来时,中间的芋艿头被众多芋艿仔围着,江南地区认为这是多子多孙、阖家团圆的象征,在中秋吃,最为应景。
在上海,芋艿也是“多面手”,它既是毛豆单品的搭档,又与老鸭相互依存,于是人们就将这十分应景的佳肴搬上了餐桌。
芋艿老鸭汤,是上海人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端上桌的老鸭汤,经过文火慢炖,上层的鸭脂黄亮、鸭肉鲜嫩酥烂,南风肉的咸香渗透到鸭汤之中,汤汁醇清,滋味浓美鲜香。糯性十足的红梗芋艿,一煮就酥但久煮不烂,吸足了老鸭的汤汁,糯鲜软绵,滋味极好!舀一块芋艿咬一口,碰到牙齿松松地落下来,那么这道老鸭汤势必迎来一阵好评。团聚时刻,一碗暖呼呼的热汤下肚,绝对是一天里最心满意足的事情。
而对上海的老饕们来说,中秋节光“芋艿老鸭汤”一种吃法,是远远不够的。本帮酱鸭、南京盐水鸭、广州烧鸭、北京烤鸭、八宝鸭……“南北通吃”的鸭子,在上海的海纳百川之下,体现得淋漓尽致。节日里,到小金陵买一份盐水鸭,似乎已经成为上海人的传统。咬下一口,油脂鲜香四溢,鸭肉软嫩适中,令人念念不忘……
融合鲜香、米香
浙江人把“鲜”字推向高潮
秋风乍起,浙江人的品蟹盛宴从开渔逐渐拉开序幕,并随着中秋的到来将这“鲜”味儿推向高潮。这鲜味里,有海的味道。中秋前后,正是梭子蟹、青蟹等海味上市的时节,随手捡起一只沉甸甸的蟹,肚脐与蟹壳几乎要被撑开。而这味鲜甜,也飘到了千家万户的餐桌上。只需清蒸,鲜香之味便随着蒸腾的水汽扑面而来,膏肥肉甜的滋味也尽在唇齿之间。
同时,这味鲜里也有湖的味道。所谓“秋风起,蟹脚痒”,节日里,等不及的人们已经把湖蟹推上餐桌尝鲜。一只大闸蟹配上一壶酒,一家人围坐,年幼的孩子仰着头候着长辈用一只小勺挖出的蟹黄,其乐融融。
浙江的中秋,除了“鲜香”滋味,还被“米香”紧紧包围。作为稻作起源地,浙江人钟爱米制糕点。“馋痨嘴巴水塔糕,八月十六等勿到”“新米馒头盖红印,四亲八眷都送到”……这些俗语,说的就是宁波人过中秋的节令食品——水塔糕和米馒头。像锦缎一样雪白的圆形的米馒头象征着满月,其口感好,甜而不腻、滑中带黏,伴有微酸的酒酿香味。而且,宁波话“馒”与“满”音相同,人们以“米满头”的寓意,讨一个好彩头。
丹桂飘香桂花鸭
萦绕江苏人心头的秋日记忆
说到盐水鸭,就不得不提到江苏南京。朱自清在《南京》一文中这样描述盐水鸭:“南京人都说盐水鸭好,大约取其嫩,其鲜。”这短短一句话,其实已经道破了南京盐水鸭的精髓:皮薄肉嫩、清鲜香美。
而制作盐水鸭最好的时节则是每年桂花盛开的中秋前后,因为这时候稻丰鱼肥,鸭子吃的也好,身上的肉质正是口感最佳。《白门食谱》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金陵八月时期,盐水鸭最著名,人人以为肉内有桂花香也。”农历八月,中秋佳节,丹桂飘香,盐水鸭故又得名桂花鸭,南京家家户户的餐桌一定少不了这道菜。
传统的南京盐水鸭要求“熟盐搓、老卤复、吹得干、煮得足”,在盐水鸭制作过程中,其鸭肉香嫩的关键在于低温熟煮。一个多小时的低温煮制,使得鸭肉储水性好,保持了多汁口感,其嫩度也可想而知。当鸭肉遇上了秘制的卤汤,一种难以言说的香气直扑鼻腔,进一步席卷口腔。继而,油脂的浓郁和卤汤的香醇,会引发口腔爆炸式的连锁反应:香、酥、嫩的盐水鸭,咸甜清香、皮肥骨香、肥而不腻。
而在苏州,初秋正是鸡头米上市的季节,到了十月左右便会下市。鸡头米又称“芡实”,是“水八仙”之一,口感软糯、细腻、清甜。用鸡头米加冰糖熬制成一锅糖水,再撒上一把桂花,这便是苏州秋天的味道。这种鲜美的时令小食,也成为萦绕在众多江苏人心中的甜蜜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