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新人下班后】越丑越上头?这届年轻人为何偏爱“丑东西”?专家解读丑文化兴起背后的心理密码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饶茗柯 发布时间:2022-08-20 15:33

摘要: “丑东西”的兴起说明了什么?

一个变色龙玩偶,眼睛凸起,嘴角微微弯曲露出诡异的微笑,全身布满圆点,身上黄、蓝、绿以及褐色的色块让圆点也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正如它的“自我介绍”:“一种颜色完全不够彰显他的十足酷劲” 。


这是小希收到的入职礼物,也是她最近的“新宠”。小希是一个“丑东西”爱好者:背包上眼神诡异的“猫好好”、床头摆放的“悲伤蛙”玩偶、和朋友开玩笑时发送“熊猫头”……“丑”元素充斥着小希的生活:“我觉得他们并不丑,只是长得很独特。”



像小希这样沉迷“丑东西”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在哔哩哔哩,“丑东西颁奖盛典”的视频已经达到了468.7万的播放量,网友们在评论区一边发出“丑得离谱”的感叹,一边又乐此不疲地点赞、转发,甚至还有网友评论“真可爱,想要送给朋友”;在小红书,分享“丑东西”的内容总能收获大量点赞;而在豆瓣,“丑东西保护协会”小组中聚集了一批同样热爱“丑东西”的年轻人……




年轻人为何被“丑”吸引?


“丑东西”似乎成为这届年轻人的“新爱好”,“年轻人为何偏爱丑东西”一度成为微博中的热聊话题。漂亮的事物那么多,为何“丑东西”却成为潮流?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副教授王青认为,在年轻人群体中逐渐流行的“丑文化”首先是基于一种“猎奇心理”,当认识一个全新的事物时,猎奇心理会带给人们新鲜的刺激感,从而大大激发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兴趣。


小希提到自己第一次购买的“丑东西”——悲伤蛙,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说法:“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它长得很‘别致’,之后越看越喜欢,干脆就买回来了。”小希说,“我可能也有点‘叛逆’,很多人都说它丑,我倒要看看它有多丑。” 王青表示,“偏要看看有多丑”则是体现了心理学中的“潘多拉效应”,又或者说逆反心理:“当一件物品展现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吸引力时,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关注,而‘丑东西’从美感上来看就是一种特殊的事物。”




热爱“独特”也追求“真实”


在小乔的办公桌上,有两只造型奇特的“鹦鹉”——鹦鹉头的下面却长着一副“肌肉猛男”的身材,小乔提到她订购了一系列的鹦鹉摆件,其他都是“软萌可爱”的形象,唯独这两只因为“半拟人+腹肌短裤”的造型格外地吸引她:“可爱的东西见多了,看到丑的反而觉得有意思。”小乔得意地展示了她的“收藏”:“这种独特性让人心动。”



“独特性”也是“丑东西”受到追捧的原因。王青说:“‘丑东西’是偏离了常规审美处于一种奇特维度的事物,在推崇审美的历史长河中,‘丑东西’的出现正体现了年轻人对于独特事物的追求。”


小婧在平日里也喜欢使用“丑萌”的表情包与朋友交流,在她看来,可爱的表情包反而显得很客套,小婧所在的互联网公司大多是“90后”“00后”的年轻群体,对于这群年轻人来说,“丑萌”的表情包也能够彰显他们不同的活力和个性。小婧说:“我觉得‘丑丑的’表情包会让人显得更加鲜活、更加真实。”




“这些‘丑萌’的东西也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小乔说,她的朋友圈中分享的各种“丑东西”收获了同事和朋友的点赞以及“吐槽”,有时候甚至会收到“求链接”的信息,“其实这样反而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她说。


“丑文化”传递什么信号


王青认为“丑东西”的流行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同时也呈现出年轻人对于“真实”和“尊重”有着更多的要求。人们往往认为有缺点、不完美的事物更加真实,而当年轻人意识到“丑东西”也可以被喜爱时,千奇百怪的“丑东西”就成为了年轻人“自我披露”的工具。“‘丑文化’的出现让年轻人更加愿意袒露一个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 王青说。


“丑东西们聚集在一起,快乐欢愉,不用在乎别人的目光”,这是豆瓣小组“丑东西保护协会”的主旨,在这里,不管是外表丑陋的玩偶、植物、动物、还是衣服,任何造型独特的东西都会被保护,就像组内介绍中说的尊重不同的爱好,尽可能的给予他人理解。



王青表示,对“丑东西”的接纳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在反对美、拒绝美,而是在“审丑的同时也热爱美”,这样的流行趋势其实是对‘美’与‘丑’的刻意模糊,更多体现的是当代年轻人对社会标准的模糊、接纳和开拓,也反映了年轻人多样性、多元化的包容心态。 “当我们对丑东西报以关怀、接纳和喜欢的时候,自身被他人接纳和尊重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王青说。


责任编辑:饶茗柯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年味】就地过年,这群年轻人这样...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