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第一个清晨,当一抹绚丽飞驰的“中国红”冲入徐家汇体育公园,28岁的上海马拉松迎来了首位竞速轮椅冠军。这是上马作为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首次设置竞速轮椅项目,12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特邀运动员用双手“跑”出了他们的加速人生,也展现了上海的城市脉动与温度。
21岁小将家门口折桂
“终于体验到了上马赛道,这一天我们等了很久!”以1小时32分09秒的成绩率先冲过终点线,21岁的上海小将罗兴传难掩兴奋。这是他自2018年接触轮椅竞速以来,第一次“奔跑”在家门口的赛道上。
罗兴传告诉记者,轮椅竞速是一项“用手在跑”的运动,运动员或坐或跪在量身定制的竞速轮椅上,利用手臂转轮实现向前运动,车轮冲刺时速可达35公里以上,兼具观赏性与竞赛性。因长期高强度的训练,运动员的膝盖常常水肿,很多人在比赛结束后,双手磨出的水泡都会渗出血来。因此,轮椅竞速展现的不仅是速度与激情,42.195公里的距离更考验着选手的坚毅与无畏。
尽管没能突破1小时23分49秒的个人最佳成绩,但罗兴传在上马赛道上也收获了不同以往的体验。“我的主项就是长距离,此前在大满贯赛事之一的芝加哥马拉松上遗憾遭遇了爆胎,今年回到家门口,这条赛道有挑战也有优势,总的来说非常舒适,尤其是后20公里越跑越顺。”
上海小将罗兴传以1小时32分09秒的成绩率先冲过终点线。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罗兴传希望未来能从上海出发,带着自己的轮椅跑遍所有大满贯赛事,“等2027年上马正式成为大满贯赛事后,我一定会再来感受这个赛道。期待着到时候有更多国际选手来到上海,我们一起在中国的马拉松赛道上一较高下。”
奥运冠军挑战42.195公里
本届上海马拉松竞速轮椅的领奖台上,还有一个熟悉的面孔——巴黎残奥会冠军、上海运动员代云强。
1990年出生的代云强19岁开始从事体育运动,2016年进入上海市残疾人体育文化促进中心进行轮椅竞速训练,曾在东京残奥会上获得轮椅竞速男子800米t54级比赛的亚军。今年的巴黎残奥会上,他以打破赛会纪录的成绩勇夺轮椅竞速男子400米t54级金牌,这是上海运动员在巴黎残奥会上的首金。
巴黎残奥会冠军代云强。受访者供图
“听说上海马拉松增设了竞速轮椅项目,我非常高兴能作为第一批选手来体验这个赛道。”代云强透露,由于自己平时主攻的是短距离,全马意味着对体能的要求更高。因此,从巴黎奥运会回来后简单休整了一段时间,代云强就在上海市残疾人体育文化促进中心开启了上马的备战。
12月1日清晨真正站上赛道后,组委会的贴心细致服务再次为奥运冠军增强了挑战自我的信心。比如赛道方面减少了急弯与窄路,5、10、20、30、40公里处均设有无障碍卫生间,起终点也都有轮椅竞速选手专属的备赛区和休息区,颁奖舞台也新增了无障碍通道……这些看似细微的变化,让代云强感受到了上马的满满诚意和浓浓温度。“每一位参赛者都被尊重、被关注、被包容,我想这就是上海马拉松极具吸引力的地方。”
奔跑不止于速度
除了罗兴传和代云强,据组委会介绍,本次赛事共邀请了来自上海、广东、安徽的共计12名运动员参赛。他们从事竞速轮椅项目的时间从2年到15年不等,最年轻的队员只有19岁,最年长的是34岁的巴黎残奥会冠军代云强,12人中有5人为首次正式参加马拉松比赛。
竞速轮椅选手代云强冲过2024上海马拉松终点线。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此外,在当天的全马大军中,还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黑暗跑团”成员,他们中有的是听障人士、视障人士或者脑瘫患者。42.195公里的赛道上,他们一次次突破身体极限,用汗水书写自己的传奇。
对他们来说,马拉松的赛道上,冠军不是终点,奔跑也不止于速度,更重要的前进的每一步带来的成长。而对上海来说,马拉松也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座城市与世界的对话。
头图为12位竞速轮椅运动员踏上上海马拉松赛道。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