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锣密鼓地施工、布展,上海博物馆东馆建设目前已完成开放“三部曲”中的第二节点,新增10个展厅及互动体验空间,开放面积将达到展陈空间的80%左右,日接待限额也将提升至每天2万人次。上博东馆将于6月26日起重新向公众开放,观众6月25日12时起可在“上博参观预约”小程序上进行预约。
人民广场馆和东馆之间的定制公交班线。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中国古代艺术史教科书”已揭开6部面纱
在发布会上,褚晓波馆长详细介绍了上博东馆按照“三部曲”开放计划,本月底将开放陶瓷馆、玺印篆刻馆、玉器馆、货币馆四个“中国古代艺术通史系列”常设展厅,加上已开放的青铜馆、雕塑馆,上海博物馆八部“中国古代艺术史教科书”中的六部已经揭开神秘面纱。
同时,聚焦城市文脉探源和对外文化交流主题,新推出两个专题展厅,分别是考古馆“考古上海”展和陶瓷专题馆“China·世界:陶瓷与中外交流”展。另外,全新打造了古代文明探索宫、数字馆“山水江南”展、文物保护修复体验馆、文创旗舰空间等四个互动体验空间,将为观众提供更加精彩纷呈的文旅新体验。
为提升公众服务与观众体验,配合此次东馆重启,上博也推出了一系列配套便民措施,比如与上海的公交公司合作,开通人民广场馆和东馆之间的定制公交班线,便于观众在两馆间穿行。此外上博还全新打造一站式智慧服务小程序,提供更丰富多元导览服务。
为迎接暑假大客流的到来,上博东馆后续将推出精彩的特展和专题馆。7月3日起将在光明乳业第一特展厅举办“千年万念:陈世英半世纪珠宝艺术”展;7月底前将开放“江南造物”专题馆以及8月将在第二特展厅举办“宝塔乾坤:圆应塔遗珍展”等。
新亮相的陶瓷馆。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陶瓷馆首设国内博物馆“可以触摸的文物”
此次即将亮相的四个“中国古代艺术通史”常设展厅中,位于东馆3层的陶瓷馆面积近1800平方米。展览在人民广场陶瓷馆原有体系框架的基础上,遴选出558件/组具有代表性的馆藏精品,其中近50%的展品为首次亮相,展品总数增加了近百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的陶瓷馆在展厅最后增加了一个创新展项,设立了触摸文物标本互动区。经过专业评估和特殊保护处理,在确保安全和完善相关举措的前提下,允许观众触摸一件清代康熙时期釉下彩青花瓷瓶,开创了国内同类展览的先河。
“让观众触摸文物是有一定风险的,但我们还是希望去做这样的尝试。”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说,这一突破传统展示模式的做法,使文物摆脱了展柜玻璃的隔阂,鼓励参观者以敬畏之心用手感知古陶瓷实体,进一步拉近了公众与历史文化遗产的距离。
陶瓷馆内景。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观众将有机会与文物修复师零距离互动
位于东馆4层的修复体验馆面积700多平方米,它通过开放式文物修复展示和主题陈列两种形式,向观众揭开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神秘面纱。
在开放式文物修复展示空间内,上海博物馆的青铜、陶瓷、书画、家具、漆器、古籍等国家级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技艺团队将轮流展示其真实的工作状态。
主题陈列简明阐释文物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文物保护的必要性,通过明代仿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春秋晚期青铜蟠龙纹鉴、清代景德镇窑五彩仕女婴戏图罐、明代中晚期景德镇窑青花花鸟纹碗、清代紫檀木漆架宫灯、商代中期青铜兽面纹斝等文物的保护修复应用案例,系统展示从价值认知、病害诊断、本体修复到预防性保护的完整流程。
修复体验馆揭秘完形、全色等修复技艺中的难点和精髓,以及应用于文物保护中的前沿“黑科技”。深入介绍参与文保工作的各种专业角色,展示文物保护不断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据悉,修复体验馆的主题陈列将不定期更新,未来观众也将有机会进入展示空间,与修复师零距离互动。
头图为此次新亮相的陶瓷馆内景。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