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奥运梦,缘续苏州河。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开赛一个月后,6月16日,一辆精心修缮、全面升级、汇聚了城市街头运动知识和文化的“移动的体育博物馆”从苏州河畔焕新发车,科普宣传奥运会资格系列赛“更年轻、更城市、更开放”的办赛理念,关注城市街头运动在上海的发展,通过主题展览,让更多市民了解霹雳舞、攀岩、滑板、自由式小轮车的项目发展和文化内核,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体育力量“聚起来”
上海体育博物馆自2021年7月正式开馆以来,结合上海体育中心工作,持续深挖海派体育文化内涵“软实力”,着力夯实上海体育文化阵地“硬支撑”,不断探索体育文化传播路径“组合拳”,为体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世界冠军范忆琳捐赠比赛服。上海体育博物馆供图
随着“流量”越来越大,上海体育博物馆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同行力量”: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捐赠的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签名国际自盟世培中心亚洲分中心(中国·上海)纪念盘,市体育训练基地管理中心捐赠的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签名上海自行车馆照片,体操世界冠军、两届奥运参赛运动员代表范忆琳捐赠的个人比赛服,丰富了上海体育博物馆的馆藏、丰富了带有奥运记忆的体育精神、也丰富了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
小选手表演霹雳舞。上海体育博物馆供图
活动现场,市体育发展基金会体育文化专项基金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捐赠仪式。基金成立三年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达承慈善专项基金、上海东浩兰生赛事管理有限公司等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倾囊相助,“华天·人马一心”、上马慈善跑等公益项目和体育文化品牌活动一路相伴,在丰富体育文化产品、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
体育藏品“动起来”
2023年,在沃尔沃汽车的公益基金支持下,为了让体育博物馆“走出去”,让体育藏品“动起来”,让体育文化“零距离”,上海体育博物馆突破了以往的固定建筑物和展陈空间模式,精心打造“移动的体育博物馆”。
体操小选手参观移动的体育博物馆。主办方供图
这辆承载体育故事的展车驶入校园、运动场馆、社区街镇、热门商圈和赛事活动现场,传承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生动诠释海派体育文化。2023年,“移动的体育博物馆”共走进了13个场所,吸引约1.2万人参观。
当天焕新发车的“移动的体育博物馆”将围绕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的成功举办,以丰富的视觉效果、可触摸的互动体验、专业的科普知识来向大众推广霹雳舞、攀岩、滑板、自由式小轮车四个项目。全新升级的展车内部由四个墙面展柜、中心立体展示区、照片墙、奖牌四大部分组成,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四大项目的运动特点以及他们的“上海记忆”。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办公旧址展出的文物。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除了奥运会资格系列赛让世界再次记住上海,2024年上半年上海体育赛事的“记忆点”也是众多:上海帆船公开赛、F1中国大奖赛、环球马术冠军赛……都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上海的城市魅力,活动现场展出的一张张精彩赛事照片,让市民再次“零距离”重温了国际体育大赛的魅力,也对下半年上海体育赛事的精彩充满期待。
奥运精神“跨时空”
除了展车藏品饱含“奥运元素”,“移动的体育博物馆”第一站选择华东政法大学也是与奥运精神建立的一次时空链接,在100年前的1924年之夏,中国国家奥委会的前身——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成为首个全国性体育组织,其办公旧址就位于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校区内的26—27号楼。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办公旧址展陈现场。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100年后,完成精心修缮与藏品内装的时代奥运建筑,也在通过一件件珍贵的藏品,带领参观者重温百年奥运缘: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带回的“中华奥运第一章”原件——是中国人于1932年从美国洛杉矶带回的第一枚奥运会官方参与者纪念章,1936年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中国田径选手、著名竞走运动员周余愚参加奥运会时的签名簿……都在讲述着上海这座城市和奥运会跨时空的故事。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办公旧址吸引了不少市民参观。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再过40天,巴黎奥运会的圣火就将在塞纳河畔点燃,“移动的体育博物馆”也将从苏州河畔再出发,走进学校、社区、场馆、赛事、商场、公园。它也将承载奥运精神,激励更多市民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上海现代化建设汇聚力量。
头图为移动的体育博物馆停靠第一站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体育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