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班、主题展,小学生也能拍电影!上海电影评论学会推动产学融合,让美育“浸”校园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4-06-06 18:38

摘要: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首个“美育基地校”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小学落地。

“拍电影并没有那么难,打开手机、相机,记录真实的生活和情感,小学生也可以成为创作者。”6月6日下午,一束特别的光影照进了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小学,上海电影评论学会首个“美育基地校”在此落地。


以“向美向善,光影共育人”为主题,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与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将开展电影大师班、电影主题展、电影美育师资培训、电影美育研学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迈开产学融合、业校合作的第一步,让电影之美浸润校园。


产学融合,首个“美育基地校”落户嘉定


近年来,在市教委的指导下,嘉定区积极在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已经建立了25所电影育人基地校和20所电影育人校外实践基地,深入挖掘电影育人价值,完善影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作为申城从事电影评论及相关活动的重要学术团体,近年来在促进公益事业、推动电影美育等方面也做了大量探索。此次牵手上师大嘉定附小落地首个“美育基地校”,是为中小学电影育人打造的嘉定新样本。


当天,上师大影视传媒学院带来了舞台剧《英雄儿女》,动情的表演让台下的小学生们看得目不转睛。随后,上师大嘉定附小的小海狮手风琴乐团、布谷鸟合唱团、雀之灵民舞团、海之韵芭蕾舞团的小演员们也接连登台,以不同的艺术样式,或唱响电影主题曲,或舞动电影经典画面,展现了跨界融合的艺术魅力。电影展映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片方带来的动画片《火凤重天》,更是让孩子们沉浸式领略了光影之美。


首个“美育基地校”落地上师大嘉定附小。劳动报记者马亚会 摄影


看、评、拍,充分发挥电影协同育人功能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刘海波告诉记者,近年来,上海在持续推动“社会大美育”计划,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孩子们既可以欣赏电影,从中感受社会、历史、文化、艺术之美;又能在观影后写下自己的感受,通过小小影评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思考能力;还可以参与电影创作,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不仅能很好地记录生活、了解生活,每一次的排演、制作,对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社交能力都是极大的锻炼。”由此带来的美的浸润是全方面的。


不过,对于常年给硕士、博士研究生讲课的刘海波教授来说,尽管是自己熟悉的专业,但面对一群孩子,此次的“备课”却并不容易。怎么调动孩子们对电影的兴趣?怎么选取更适合青少年的影片?怎么让大家迈出看电影、评电影、甚至是拍电影的第一步?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动足了脑筋。


一方面,整合自身优质资源,利用专家团队广泛的阅片量,遴选适合青少年的,教育性、思想性、艺术性兼备,传递真善美的好电影进行展映。同时,学会将不定期优选行业嘉宾、大咖走进校园,和学生面对面,通过电影大师班、电影美育研学、电影美育师资培训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推动产学融合,让电影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


“电影中的真善美”主题征文大赛启动。主办方供图


培养新生力量,让青少年在电影节勇敢发声


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良好育人生态的重要之举。上海电影评论学会首个美育基地校落地上师大嘉定附小,也是希望打造一个平台,让学校美育教学与家庭美育浸润、社会美育实践紧密结合,激活“社会大美育”新生态。


“这次授牌只是一个开始,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已经成立了电影美育部,未来还将面向上海乃至长三角的更多学校,推进电影美育进校园活动。我们鼓励孩子们用电影方式记录生活、表达情感,遇见更好的自己。”刘海波说。


此外,为培养影评新生力量,去年,上海市民文化节牵手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的2023年“电影中的真善美”上海国际电影节市民主题征文活动,首次为8-18岁的青少年儿童开辟了“青少年组别”。此次活动现场,“电影中的真善美”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市民主题征文大赛(青少年组)也正式启动。


头图为第一届电影美育进校园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摄 影:马亚会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推50元“暖意场”,字幕机全部...

4K修复、致敬大师、科幻盛宴!上...

20部主旋律佳作、1500余个放...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