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是上海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5月27日晚,作为“光荣之城”2024上海红色文化季重点项目之一,由郑大圣担任总导演,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王佳俊、朱洁静领衔主演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举行“致敬场”放映。
从舞台到银幕,李侠、兰芬的故事再次被娓娓道来,如同上海为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书写的一封“红色情书”,也成为了这座“光荣之城”红色文化基因孵化而生的一张城市名片。
穿插“实”与“虚”,新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改编自上海歌舞团原创同名舞剧,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上海解放前夕,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是利用电影手法对经典IP进行的又一次创新转换。
导演郑大圣坦言,自己第一次看“电波”时非常震惊,“想不到舞剧也可以表现谍战题材,还能把故事讲得如此惊险,而且舞剧的语汇已经体现了许多电影化思维。”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受访者供图
这样一部作品该如何从舞台回到银幕上?记者从拍摄花絮看到,该片延续了舞剧“无声胜有声”的特性,90分钟的电影没有一句台词,如同一部默片。“演员不说话,就得让光影、镜头、效果说话。必须尽可能多地调动视听语言,重构作品。”
于是,在保留舞台表演的主体呈现外,作品取景车墩影视基地、进驻LED虚拟摄影棚、选取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实景、排练厅环境等,将故事穿插在“实”与“虚”之间,创新地加以铺陈。同时,新技术、新方式组成的新质生产力在此次创作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电影全面应用杜比全景声、4K超高清、MOCO(动作捕捉摄影机)、伸缩炮、LED虚拟摄影等技术,将历史资料、实景拍摄、舞台记录有机融合在一起。
一方面,原作里震撼人心的经典舞段被镜头进一步放大,演员的微表情也被精准捕捉,每一个肢体语言里都传递出角色强烈的情感,让观众沉浸其中。另一方面,技术的加持与史料的闪现丰富了故事的叙事脉络,无论是漫天“摩斯密码雨”的创新画面,还是以微小指尖动作诉说离别大戏的全新舞段,都让作品多了一份别样的感染力和观赏力。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拍摄现场。受访者供图
让真实落地,跳舞的同时更要去生活
而这样的改变不仅让观众耳目一新,对演员们来说也是全新的体验。在片中饰演李侠的王佳俊用“造梦”形容自己的感受,“电影带我们穿越回了某一个时代的某一个场景,你走过那条街,就感觉自己是那个戏中人了。”
原来,为了这部电影,摄制组特别在车墩基地搭建了一个李侠的家,片中所有的窗帘、床单、被罩、枕头都是演员自己挑选的,书桌、沙发、毛巾、肥皂放在哪儿也都由他们决定。“之前在舞台上也有属于我们的家,但基本靠演员想象。到了电影里这个家更加具体了,比如我的钢笔是什么颜色、床头柜里放着哪些东西都如此真实,就像真的在那里生活过一次。”王佳俊说。
兰芬的扮演者朱洁静对电影的“真”也深有感触,“舞剧跟电影有一个很微妙的跨越,我们在舞台上用了很多生活化的表演,但到了片场,这种真切更加‘落地’,比如摘菜、织毛衣等细节都是完全真实的生活呈现。”这对习惯了舞台的朱洁静来说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我得忘掉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把自己重新变成一张白纸。在镜头前时刻保持松弛感,不必在意自己美不美,甚至不用担心演得好不好,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朱洁静还记得,因为表演要求上的不同,影片中一场兰芬与妮娜撞包的戏,她连续拍了28条。尽管有些“折磨”,但这也让她对角色有了更细微的捕捉和更深入的理解。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受访者供图
“再回到舞台上,我和佳俊都感觉比之前的状态更好了,甚至有些观众已经看到了我们的变化。电影更像是舞台上的想象力的具象化,或者番外篇、平行世界的另一个《永不消逝的电波》。”朱洁静很庆幸,自己能够以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讲述同一个故事,“这种感觉很奇妙,电影留存的是兰芬和李侠在2024年的样子,而舞剧是一个省略号,演了600多场,接下来还有更多的600场。当然,未来《电波》也可能还会出现其他版本,比如话剧、音乐剧,谁知道呢?最重要的是,这颗红色的种子已经在这座城市生根发芽。”
从电影到舞剧再到电影,红色IP不断破圈
的确,“电波”的故事已经数次被改编成艺术作品。1958年,由孙道临主演的同名电影上映,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佳作;2018年,上海歌舞团创排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一经亮相就火速“出圈”,在全国掀起观演热潮成为现象级作品;如今,这个红色IP再次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采用了部分电影叙事手法的舞剧”变成了“舞剧电影”。
可以说,从电影到舞剧又回归电影,不仅是剧场与影院的“双向互哺”,让红色精神穿越时空抵达到了更多年轻人身边;“电波”的故事也在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的上空画出了一道艺术的螺旋,用持续的生命力记录下了一段铭刻历史的英雄赞歌。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将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受访者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摩斯密码作为《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重要符号,不仅出现在了银幕上,就在此次点映活动举行的5月27日当晚,具有象征意义的19:49和20:24两个时段,浦江之畔的上海地标东方明珠塔上也以亮灯“发送”摩斯密码“我爱你”“永远”的方式,浪漫书写了一封上海写给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红色情书”。
据悉,今年6月15日,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还将作为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片进行世界首映,并将自6月18日起全国公映。同时,该片也将纳入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与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联合推出的“红色电影之旅”主题教育活动以及由团市委发起的“光荣之城 青年行”上海青少年红色大寻访活动。
头图为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