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4日下午,在北京召开的2024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今年的电视白玉兰奖评委会主席为中国导演阎建钢。这位曾拍出《人生之路》《秦始皇》《为奴隶的母亲》等剧集而受到观众喜爱的新任主席,对于今年的白玉兰奖评选有哪些期待?他对中国影视市场又有哪些观察和评价?
“部分视频短剧的制作水平令人惊讶”
在阎建钢看来,2023年度电视平台剧集播出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尽管产量较前几年有所减少,精品剧和爆剧却接连出现。这些作品呈现出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关注现实的作品比例更大,制作上也更为精良。
阎建钢还透露,自己闲暇时也观看收藏了一些短视频作为消遣放松。“甚至包括广告、网购平台,我都会经常看,时不时的就有一些东西能吸引到我。”他说,“有些短视频的制作水平令我惊讶,相当专业,这足以说明我们这个行业的生产力蓬勃旺盛。”
如今短视频和短剧的持续升温,也让阎建钢感慨:“以前在现实中参与,你才能有生活感受和社会感受。今天只需一部手机,你就可以融入世界,融入每一个你以前不可能涉及的群体。”
“很多普通网民拍的短视频,对于生活的发现和表达,让我们受到很大的启发。我会虚心地吸收一切新的知识,来提升和丰富自己今后的创作。”他说。
阎建钢还表示,对现实生活的敏感度,是考验一个导演是否还具备创造力的标准。“我努力地这样去做,希望将来不管自己年龄多大,再过10年我仍然能够对社会有敏感度,对作品有创新力。”
“文学改编剧集并非简单的二次装修”
去年,由阎建钢导演的年代情感剧《人生之路》在央视一套播出后,获得了观众的热议与喜爱。这部作品部分取材于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
阎建钢在采访中向记者透露,接下来自己将筹拍的电视剧改编自当代作家杨沫创作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这也是他“‘之’字系列三部曲”的其中之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把严肃文学作品作为影视剧创作的富矿,阎建钢表示,自己是一名重度文学爱好者,之所以会不断从中汲取灵感和养分,则因为在影视剧制作快节奏的当下,很少有机会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去打磨一部作品,而这些作家和他们的巨作可以做到。
“我们可以有三个月写出30集剧本的编剧,但不可能出现三个月就写出一部闻名世界的小说的作家。”阎建钢说,“我偏爱改变文学作品,因为它会给我提供一个扎实的文本基础、合理的人物关系,包括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知,由此弥补了剧本创作的仓促带来的肤浅和漏洞百出。”
“不过,改编文学作品不是简单的二次装修。不是说一个房子我住久了,每过10年我把它装一次,但还是原来的架构,顶多换个颜色、多两个架子。而是你要考虑,进行这次装修时,是给什么样的人住、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你为什么要重新装修?”
阎建钢还强调,在改编经典的同时,更要做好“当代的表达”,无论是故事内容、人物定位、故事情感,都要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只有具备当代性,才能与今天的观众、今天的年轻人产生共鸣和交流。“这是作为导演必须做的功课,也是属于我们作品的创作属性。”
“双黄蛋?一只鸡一次只能下一个蛋”
采访中,阎建钢告诉记者,作为评委会主席,自己也是在一小时前才获悉今年电视白玉兰奖评委会的完整名单。尽管和评委之间平时有过联系和沟通,但由于大家还没有正式进入评选工作,所以暂时不会就评选相关问题作出官方回应。
谈及对于演员和表演功力的评价,阎建钢则认为必须参照他过往的系列作品,他在不同类型、题材、风格下,对于不同人物的演绎,这是对于演员艺术功力的评价。
“但如果作为一个表演奖项,对于单部作品的表演奖项的评判,我认为必须依据他参与的这部作品的表现,这就是我的观点。”阎建钢说。
去年电视白玉兰奖的评选中,“双黄蛋”的话题一度成为焦点,那么今年是否有可能再次诞生“双黄蛋”?对此,阎建钢的回答斩钉截铁:“我个人认为:一只鸡一次只能下一个蛋。”
头图为导演阎建钢工作照。图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