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2024静安现代戏剧谷展演剧目,由王耀庆主演的单人剧《低音大提琴》即将于4月12日至5月5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首演。
《低音大提琴》是德国编剧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在1980年发表的处女作剧本,讲述了一位低音大提琴手在一个失眠的夜晚谈起自己的过往——他的事业、爱情、渴望、崩溃与思索。面对硕大的低音提琴,他仿佛看到了身处社会洪流中的自己。
该剧1981年在慕尼黑首演后备受好评,陆续被译成英语、法语、芬兰语、意大利语等,成为欧洲话剧舞台上长盛不衰的经典剧目。2003年,杨溢曾经作为演员将《低音大提琴》搬上申城舞台;2013年以导演身份回归,他对这部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如今又是十年过去了,杨溢希望能够给《低音大提琴》带来全新诠释。
单人剧《低音大提琴》海报。受访者供图
“我想,这部戏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它有不断演绎的能力,每一次的呈现都能带来新的启示和理解,也希望这个故事在每个人心中留下独特的印记。”于是,杨溢邀请了王耀庆,还找来了第一版《低音大提琴》的舞美设计沈力。
这部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巧妙拉近了观众与主人公的距离。同时,作为一部单人剧,舞台上有的也只是一个低音大提琴手和一把低音大提琴。85分钟的演出在舞台上自言自语,对王耀庆来说压力不小。
除了体力、台词上的考验,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于能否让观众真正理解这个作品。“比如初看《低音大提琴》,像在讲大提琴手对于生活的抱怨,再看进去其实是讨论生命的意义。大提琴手关心的事、理解的世界,与我们每个人一样。”
王耀庆挑战单人剧《低音大提琴》。受访者供图
王耀庆透露,自己排练时会格外关注剧组其他人在台下的感受,“他们是不是能够感受到我自言自语背后的情绪,透过我的行为接收到我真正想要表达的信息。”
为此,舞美设计师沈力为这位音乐家打造了一个更真实的“家”。“我们采用的舞台表现形式是在小剧场,小剧场戏剧并非只是物理空间上,就观演关系而言,它是一种令观众与演员物理与心理距离都更接近的戏剧形式。观众虽然在台下,但舞台伸手可触,连演员散发的气息都能感受到,这样的空间,大家既是在剧场里,也像是在舞台上,更处于角色的生活中。”沈力说。
目前,单人剧《低音大提琴》正在紧张的排练阶段。据悉,该剧将于4月12日起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戏剧沙龙上演。
头图为单人剧《低音大提琴》排练照。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