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曲《问风》,舞动青春。10月4日,杭州亚运会混合自由式轮滑男女双人花式绕桩决赛在钱塘轮滑中心举行,00后中国组合、来自上海的张颢/朱思怡以零罚分的成绩夺得亚运会上第一枚自由式轮滑金牌。
配合默契,以零罚分成绩位列第一
自2010年广州亚运会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后,这是轮滑第3次出现在亚运会赛场。自由式轮滑则是首次在亚运会亮相。
根据本届杭州亚运会自由式轮滑的规则,混合双人花式绕桩由1男1女组队,场地设置3排不同间距的桩,从裁判席一侧起3排花桩间距分别是50、80、120厘米。比赛成绩由难度分和艺术分2部分组成。难度分在过桩,艺术分在附加的舞蹈和配乐。
比赛中,中国队第二个出场。张颢一袭深色衣装,沉稳如山;朱思怡红裙飞扬,跃动如火。两人发挥出色,配合默契,上演了一场动人心魄的轮滑之舞。从出场到比赛结束,他们的表现经受住了后上场的选手们一轮又一轮的冲击,以零罚分、多项高分的亮眼表现,成绩一直位列第一。
赛后采访中,张颢、朱思怡展示金牌。李美慧 摄影
尽管取得了金牌,两个人却都只给自己的表现打了8分。赛后采访中,张颢表示,第一次感受到这么震撼的现场,多少还是有一点紧张,好在及时将状态调整回来了,整体还是发挥出了平时的正常水平。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的朱思怡也表示,自己被现场氛围所震撼,有些紧张,但是这种紧张促使她更加想要为国家争光。
前辈带动后辈,一年中完成质的飞跃
事实上,参加此次亚运会之前,2000年出生的张颢已获得过18次世界冠军,曾因2017年拿下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和南京世界轮滑锦标赛成年男子组花式绕桩、花式对抗、速度过桩、双人花式绕桩四项冠军,成为当之无愧的“四冠王”。
而今年17岁的朱思怡,虽然曾在2021年全国自由式轮滑锦标赛中获得青年女子组花式绕桩冠军,却是第一次参加亚洲级别赛事,也是杭州亚运会上年龄最小的上海选手。
虽然只是大了6岁,但作为前辈,张颢在生活和训练中都给予了朱思怡很多帮助,“他很会照顾人,比如说平常生活上面他会很照顾我。然后我们整一套动作,如果我觉得不习惯、不舒服,他会为了我去调整。”朱思怡笑着说。
中国组合在比赛中。新华社图
除了高质量地完成各自的动作,双人项目更重要的是打好配合,而留给这对搭档磨合的时间只有不到一年。
因为男子选手的速度会比女子选手快一些,所以两个人在调整速度方面花了很多心思和时间;同时,因为每个人的习惯也不同,比如抬脚的高度、抬手的高度,各种细节都需要一点一点去磨合。
“最开始我们连音乐都无法一整套地跟下来,经过调整,我们慢慢地能够完整地合上音乐,在此基础上再针对技术动作做更改,这样一步一步到今天,呈现出这样一个作品。”张颢说道。
脚上布满老茧,热爱是坚持的理由
比赛结束良久,再听协助他们夺冠的战歌《问风》还是让人热血沸腾。
两人表示,选择这首歌参赛,一方面是因为这首歌节奏变化很丰富,比较有利于从编排上进行一些技术上的突破;另一方面是他们都很喜欢这首歌,想借这首歌表达一种精神。“它原本是一个比较凄美的爱情故事,但是我们最后做了一些小的调整,最后两个人还是走到了一起,我们希望表达的是只要不断努力,最终就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美好结果。”张颢说道。
训练苦吗?当然苦。“会受很多伤,我们脚上有很多老茧,这种茧可能会一直留下去,”脸庞依然稚嫩的朱思怡说道,“但是,这也是我们训练刻苦的一个象征,一个代表词。”
朱思怡在比赛中。新华社图
这么苦怎么坚持下来?“热爱。”朱思怡不假思索地说,随后又重复了一遍,“热爱。”因为热爱,他们走上职业之路;因为热爱,他们站上亚运赛场;因为热爱,他们戴着沉甸甸的金牌,注视着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高高升起。
《问风》里唱着,“我本砂砾沉于深海随风而去,可我并没在意砂砾划伤自己……我还没有缝补受伤的躯体,迫不及待问你问你,是否留下我的足迹……”
他们用自己精彩的表现回答了这个问题,亚运轮滑项目的历史上将永远刻下他们的名字。而对于年轻的他们来说,征战之路才刚刚开始,二人还将在此次亚运会中兼项将于10月5日举行的速度过桩比赛。他们眼前还有一座座等待翻越的山峰。
头图为杭州亚运会混合自由式轮滑男女双人花式绕桩决赛现场。新华社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