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育会友,架文化之桥!2023上海赛艇公开赛落幕,苏州河+赛艇“王牌组合”彰显城市软实力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3-09-17 20:08

摘要: 在各国选手赛场竞技的同时,不同的文化也在上艇碰撞,汇聚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9月17日下午,2023上海赛艇公开赛落下帷幕。两天赛期里,来自国内外的顶尖高手汇聚于此破浪争先,让这场久别重逢的体育盛会又一次点燃了申城市民的运动热情。苏州河+赛艇这对“王牌组合”也以体育之名架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


赏美景、观竞赛,上艇有多重打开方式


上海是中国赛艇运动的发源地,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两者结合下诞生了上海赛艇公开赛。自2021年首届赛事亮相起,苏州河+赛艇就成为了上海体育的一个“王牌组合”。沿着4.2公里的黄金水道逶迤向前,上艇不仅折射了一项运动的历久弥新,更触摸着一座城市的发展脉搏、展示着一座城市的人文风貌。


记者在现场看到,两天赛期里,苏州河两岸随处可见观赛的市民游客,其中不乏熟悉的面孔,在虹口区工作近十年的法国人皮埃尔就是上艇的忠实观众。皮埃尔曾经在法国的俱乐部练过一段时间赛艇,对这项运动很感兴趣,因此在上艇启航后,每年金秋,皮埃尔都会来到苏州河虹口段观赛。


参赛者和市民争相在上艇打卡拍照。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在美丽的苏州河上赛艇,真的是很特别的体验,我在岸边都能感觉到那种兴奋。尤其是赛道旁的风景更是美不胜收,当选手冲过终点,抬头就能是外白渡桥,往远处眺望,陆家嘴‘三件套’也尽收眼底,真的太美了。”皮埃尔说。


中外选手齐点赞,体育亦是文化盛宴


作为一场城市景观赛事,上艇不仅汇聚了跨越世纪的城市建筑,也借赛艇运动之力向世界递出了一张来自上海的城市名片。这两天,记者在赛事现场就频频听到中外选手为上艇点赞。


上艇作为城市景观赛事征服海外选手。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来自英国的乔治·贝尔目前在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就读大二,是队伍中最年轻的成员。“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上海,上艇是一场很盛大的比赛,河道充满挑战,我们在这里遇到了很多高水平的队伍,每个人都想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赛艇运动员,大家在此竞技,以赛会友,这是很好的体验。”


除了比赛,感受中国文化也是不少国际选手此行的“目标”之一。澳大利亚赛艇队的弗雷泽·米斯坎布尔就对中国书法很感兴趣,“这几天除了训练和比赛,我和我的队友们也好好探索了一下上海这座美丽的城市。” 米斯坎布尔登上了上海中心,还学习了几句昆曲,“这里有太多太多值得去看的地方,让我想要再来一次。”


外国选手在比赛之余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受访者供图


体育亦是文化盛宴。在各国选手赛场竞技的同时,不同的文化也在上艇碰撞,汇聚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希望以上艇赛事为核心,同步打造一场‘始于赛艇,但不止于赛艇’的深度中国文化行,为全球各地区赛艇文化和赛艇精神的对话与碰撞提供平台,同时也让世界多角度了解赛艇运动在上海的开展情况,展现上海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形象。”


新势力来袭,申城中学生划进“上艇”


为了助力中国赛艇运动的普及和发展,本届上艇除了设置精英组、高校组、俱乐部组外,还着力培育青少年赛艇文化,发起了“赛艇新势力”计划。“只有青少年开展了赛艇运动,将来赛艇人群才会逐步扩大,所以,青少年是我们下一步的重中之重。”


今年上艇新增青少年组比拼。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据中国赛艇协会副主席、上艇赛事顾问李建新介绍,今年,赛事组委会邀请了上海中学、世外中学、平和学校、包玉刚实验学校、万科双语学校等沪上五所中学的赛艇队来到赛事现场,通过青少年组500米城市冲刺赛的形式,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国际正赛标准,从小感受大赛氛围,传承赛艇文化。


“过去两届上艇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让老百姓们逐渐喜欢这项身边的赛事。今年围绕提升赛事品质,组委会在各个方面做了精益求精的工作,从赛程到赛制,都做了兼顾专业化和大众化的提升。”在李建新看来,今年,苏州河赛道再次得到了所有参赛选手的高度评价,这意味着上艇未来的发展可能会从增加更多项目和增设预赛着手,争取让更多人参与到比赛中来,也让赛艇运动划入更多寻常百姓家。


头图为2023上海赛艇公开赛现场。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阿云嘎联手叶麒圣重现《基督山伯爵...

2023“上艇”苏州河畔再起航,...

纯正的德奥之声来了!维也纳音乐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