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西岸美术馆当“艺术作品共读员”;在上海音乐厅感受午间一小时的“音乐午茶”;走进上海大剧院后台,一探爆款演出的服化道秘密;再到国舞剧场聆听一堂“大师课”……
2023年,“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推出5000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被列为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交响乐团等申城113家专业文化场馆和机构纷纷加入其中。这些“课堂”都有哪些特色内容?又是如何将各自的艺术资源转化为美育资源,融入市民日常生活的?9月13日下午,记者实地走访了几家文博场馆一探究竟。
创品牌、显个性,百个课堂各美其美
坐落在浦东“东方之冠”的中华艺术宫,是申城首批“社会大美育”课堂之一,其经典品牌“美术馆现场教学课”在上海“社会大美育”项目启动当天同步推出,因以馆校联动的合作模式,设计出了满足不同年级、不同特点学生需求的课程而备受欢迎。
提起这个创意,中华艺术宫党委书记、副馆长王一川坦言,社会大美育不仅仅是指让观众参与公教活动,观众走进美术场馆、参观展览本身就是一次社会美育的推动。“观众在观展过程中,通过在沉浸式的氛围中感受原作的力量、感受艺术带来的快乐,这就是个人审美、人文素养的提升,就是美术馆所追求的美育的目的。”
“美术馆现场教学课”是中华艺术宫特色品牌。受访者供图
据统计,截至9月12日,2023年中华艺术宫已累计接待观众超过74万人次,1月至8月共计开展了公共教育活动近300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数逾240万。不仅如此,今年中华艺术宫还举办了19场展览,即将到来的十一黄金周期间也将推出5场全新展览。
此外,为了让市民百姓成为真正的主角,展馆还创新推出了“素人策展计划”,让来自申城各行各业没有美术背景的“素人”,借助中华艺术宫馆藏近两万件藏品的丰富资源,主导美术展览的策展工作,也让普通人对艺术作品有了更多发言权。
而这也正是“社会大美育”课堂的出发点——立足专业机构力量,鼓励文化场馆更好地发挥好公共艺术教育职能,让美育渗透城市肌理、融入群众生活。值得欣喜的是,在“社会大美育”的引领下,全市博物馆、美术馆、剧场院团等已经形成社会共识,纷纷将将各自的专业资源转化为美育资源。大家携手努力,截至8月底,全市已经累计策划开展了有主题、成系列、高品质的公共艺术普及教育活动4400余场。
请进来、走出去,让乐迷有准备的聆听
更重要的是,记者走访下来发现,几乎每个艺术场馆、机构都有自己独具个性的品牌美育项目,有的甚至已经孕育多年,具有极高的辨识度,既是演出展览的延伸,也无形中提升着市民观众的艺术修养,还成为了场馆与粉丝之间的“粘合剂”,打破高雅艺术与普通观众间固有的距离感。
比如上海交响乐团早在2010年就开始打造公益艺术教育品牌“音乐地图”,每年派出演奏家走进校园,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孩子们讲解古典乐知识,进行青少年的艺术启迪。2016年,乐团又整合自身资源,在专业音乐厅里打造了更加亲民、更具亲和力的“音乐地图课堂”,不定时邀请社区居民与巴赫、贝多芬来场亲密接触。
上交“有准备的聆听”线上导赏课页面。
今年,乘着“社会大美育”计划的东风,上交线上导赏课“有准备的聆听”也悄然登场,数十位音乐家变身“解说员”,在一首首经典曲目的旋律中娓娓道出作品背后的故事、作曲家的生平等,让乐迷们在演出之前就对即将欣赏的音乐会有所了解。
诸如此类的活动,在上交还有很多。上交团务委员何大耿粗略算了一下,小到讲座、快闪,大到音乐会、开放日,乐团一年下来各类艺术教育活动要逾百场,而且每一场都是针对不同人群进行量身定制。可喜的是,多年耕耘之下,他们已经尝到了甜头。乐迷数量不断增加,预售票比例不停上升,在何大耿看来,这些都是坚持艺术教育的回报。
“艺术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认真对待。因为对市民来说,这是他们忙碌生活的调味剂、是让生活更美好的着色笔;对乐团来说,它在为古典音乐培养未来的观众;对上海来说,坚持艺术教育更是持续推动城市文化繁荣与市民文明素养提升的重要一环,也将更好地展现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独特魅力与吸引力。”何大耿说。
破围墙、化分身,打造全民美育格局
此外,记者在走访时还注意到,除了传统的进社区、进学校、进商务楼宇等之外,不少场馆还尝试打破围墙,用艺术点亮城市的各个角落,构建多元艺术“情景”。比如在徐家汇地铁站的艺术长廊,记者就看到了一面大海般的深蓝色展墙,“长江口二号”古船用拟人化的口吻,将自己被发现和打捞的故事娓娓诉说。原来,这里是上海历史博物馆“江海撷珍——长江口二号科学考古进行时”展览的一个“分身”。
上海历史博物馆奇妙夜的光影剧场现场。受访者供图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周群华告诉记者,围绕“社会大美育”项目,上历博从展览、教育活动、场馆健身等各个层面为市民打造了全方位的美育体验。馆内的系列展览是“主菜”,各类互动体验活动是“甜品”,而配送至商场、地铁站的文化元素则是转角的惊喜。尤其是后者,将博物馆带到商圈,不仅会让艺术覆盖更多人群,也有助于打造特色文旅新业态和消费新场景。
事实上,不止上历博在破围墙、化“分身”,不同艺术场馆和艺术形态的破界融合其实已经成为趋势和常态,在博物馆看演出、在图书馆听音乐会、在剧场里做手工也不再新奇。
如今,“社会大美育”计划更加激发了各专业艺术场馆的美育能动性。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只有文化馆与专业场馆一道,以“社会大美育”为引领,打破专业领域和群文领域的分割线,统筹和引入更多专业力量,才能真正打造“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的全民美育格局,实现市民文化和专业文化的双向奔赴。
头图为上交“音乐地图课堂”。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