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着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女演员们身着手绘喷漆的tutu裙,踮起脚尖,在明暗有序的灯光下轻轻舞动!11月20日晚,由上海芭蕾舞团首席主要演员吴虎生担任编导的原创芭蕾舞新作《大地之光》在国舞剧场世界首演,以希望之光礼赞生命。
舞台上,当代芭蕾风格与古典音乐的交响性碰撞交融,擦出别样火花,也表达着一种生命的不屈。吴虎生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大地之光》就是聚焦当代生活,以人们身处逆境时的内心活动为切入点,将希望之力、信仰之力喻为了“光”。吴虎生当初的创排灵感也是来源于疫情之下,艺术创作者们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与自强不息的心路历程。
从最初的一个小想法,到落地排练厅,再到进剧场,吴虎生坦言,几个多月来,自己经历了许多挑战。“整个创作过程其实挺艰辛的,从无到有,从一个个动作到最后汇集成45分钟的作品,《大地之光》中的‘逐光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
其实,从2017年开始,“舞而优则导”的吴虎生已经陆续创作了《难说再见》《青蓝紫》《浮生一梦》等多部作品,他有自己坚持的海派芭蕾风格,也在创新的路上不断尝试突破。《大地之光》就是吴虎生在叙事性编舞上的一次全新探索。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作品在呈现形式美感的同时,也能展现出艺术创作的思想性,吴虎生在《大地之光》中设定了“逐光者”“守夜人”“光”三个具有鲜明符号性的人物,整个作品围绕“逐光者”摘取光的历程展开。故事看似简单,但舞者们如何用肢体语言刻画人物、讲述故事、传递情感,却并非易事。
怎么克服?吴虎生告诉记者,创作初期,他和编剧投入了大量精力打磨剧本。“我追求芭蕾的‘舞蹈性’,但在编舞时并非只考虑肢体,为什么有这个动作,是因为我的脑海中有一句话要说,我的心中有一个故事要讲。”因此,作品中的每一个角色,吴虎生都有自己的设定。同时在创排过程中与演员不断沟通,“我们通过提出问题,一点点深挖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所有人共同塑造,角色才更加立体。”
不过,这还不算完,首演之前,吴虎生还面临了一重挑战,就是进剧场合成。“许多作品,在排练厅和剧场的呈现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这个跨度非常关键。”灯光、舞美、服装、新媒体,怎么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考验着编导的临场经验。
为了在首演时给观众呈现最佳的作品,这两天,吴虎生几乎泡在剧场里,和各个部分协调,一遍遍抠细节,每天都是忙到凌晨才离开。虽然疲惫,但吴虎生也收获了别样的幸福感。“我们整个团队非常团结,大家都在全力以赴。前期准备工作也很充分,舞美、多媒体的效果图很早就做出来了,辛团也一直守在旁边,帮我们把控舞台的整体调度,让我们很安心,也很有信心。”
首演之前,谈及《大地之光》将要面见观众,吴虎生虽然难掩兴奋,但很快这位年轻的编导又安静下来,因为从《白毛女》《闪闪的红星》到《宝塔山》,其深知,所有的好作品都需要沉下心来,持续打磨。“我希望这轮首演过后,《大地之光》能够边演边修,成为一部能够传得开、留得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