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里的中国,好美!”日前,上海民族乐团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第三轮驻场在上海音乐厅落下帷幕。25天29场音乐会,不仅锻造了海派民乐人才梯队,不断升级的舞美和曲目也收获了不少观众好评,盛赞这样一台音乐会可感知可品味,一场“民乐+”中国文化展!
事实上,在国内乃至全球的演出行业中,相较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其他艺术形式,音乐会类型的驻场演出都极为鲜见。而以民族音乐为核心,打造适合长期驻演的文旅项目更是前所未有的尝试。在此情况下,《海上生民乐》以先锋姿态,开创了民族音乐领域的首个驻场演出,连续三轮的驻演屡屡刷新国乐历史。
记者了解到,本轮演出,音乐现场采用了古今中外丰富多样的民族乐器,并融合了书法、国画等多个文化元素,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技术拓展表演场域的边界,为观众构筑了一个多元交融的立体视听现场。
自去年首轮驻场以来,《海上生民乐》就口碑鹊起。与此同时,上海民族乐团一直没有停止对作品的打磨。直至演出的最后一周,主创团队仍在就音乐细节、舞美、灯光、多媒体等多个方面调整优化,每天复盘,力求为观众呈现最优质的国乐视听盛宴。
比如本轮驻场中,乐团就带来了升级版的《墨戏》,舞台上,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通过多媒体画面呈现出来,古筝演奏配合中国舞的水袖身姿,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琴音流转间,也突显了书法艺术行云流水的音韵美、律动美和线条美,让人沉浸在广袤酣畅的水墨世界中。
再如《山水》,搭配该曲目的背景画面是上海博物馆的珍贵藏品——元代画家钱选的《浮玉山居图》。多媒体团队将画面根据音乐情绪进行了动态化设计,随着画卷缓缓展开,箜篌、阮、笙、筝等七种乐器悠然入画,观众也瞬间进入了这场山水之约。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海上生民乐》的每首曲目,乐团都配备了多组演员阵容,连续25天、29场,大家轮番上场,对乐团来说,人才梯队得到了全方位的培养与锻炼。观众们既能欣赏到乐团“中流砥柱”的精彩演绎,一批批新生代年轻演奏家们也在《海上生民乐》的舞台上脱颖而出。
“驻场演出对演员的要求很高,需要保持稳定的演奏状态,琢磨音乐表达更多的可能性,提升对音乐内涵的解读,这些都需要靠舞台实践中的一点一滴来磨砺与积累。”上海民族乐团竹笛声部首席金锴感叹,《海上生民乐》是很好的平台,“艺无止境!对年轻演员来说,不负观众的掌声与期待,落到实处就是对艺术的雕琢。”
(上海民族乐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