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乐抒怀,谱写新时代中国梦!上交委约新作《复兴·颂》《我们的世界》首演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2-09-25 23:19

摘要: 五位“80后”作曲家,以丰富多元的创作手法和年轻开阔的音乐视野,用音符谱写下了新时代的中国梦。

9月25日晚,上海交响乐团两部委约新作《复兴·颂》和《我们的世界》迎来世界首演。这场名为“复兴路上——上海交响乐团的十月理想”的音乐会由王永吉执棒,五位“80后”作曲家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以丰富多元的创作手法和年轻开阔的音乐视野,用音符谱写下新时代的中国梦。当晚,由上交委约的另外两部作品《中国颂》和《父辈》也在北京同步上演,同样用音乐追溯着曲折过往,勾勒出美好未来。


以音乐抒怀,把历史转化为音符得深入浅出


为何邀请一众青年作曲家担此重任?面对记者的疑问,上交音乐总监余隆道出了他的思考:“近年来,青年音乐家已经让我们见识到他们的实力。作为中国音乐的未来,年轻艺术家的声音应该被听到,被记住。我们也希望年轻艺术家能吸引更多年轻观众,一起在现场共同表达对祖国的祝福,以音乐抒怀。”


余隆口中的“年轻声音”,方岽清深有体会。上个月,他刚刚完成《复兴·颂》的创作,将定稿交给上海交响乐团后,这位“80后”青年作曲家满心期待又深感压力,独自完成一部主旋律大型交响组曲的创作,对他来说并非易事。



方岽清坦言有三大难点:“一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高度浓缩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二是把历史转化为音符得深入浅出;三是要抓住年轻观众,必须强调可听性。”因此,接到委约任务后,方岽清做了大量的功课。


查阅历史资料、品读文学作品,长辈的离去透着时代的变迁,飞驰的高铁上,中国速度又带来祖国腾飞的力量。在方岽清看来,创作不能闭门造车,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是最好的音符。


最终,在《复兴·颂》中,方岽清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发展三个阶段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内容作为组曲的主题。从回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觉醒”,到弘扬改革开放成就的“春风”,再到歌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领航”,三个乐章以颂歌式的结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应和时代的脉动让音乐徐徐上升,充满活力的音符谱写出了一曲振奋人心的中国梦。


以音乐礼赞,四人联手书写“我们的世界”


除了《复兴·颂》,当晚,由黄凯然、张巍、杨帆、郑阳四位作曲家联手创作的《我们的世界》也首次与观众见面。这是一部由四个独立乐章组成的音乐作品,四位作曲家分别创作了第一乐章“温暖中国”(为大提琴与乐队而作),第二乐章“速度中国”,第三乐章“幸福中国”(为女中音与乐队而作)以及第四乐章“未来中国”。



第四乐章的作曲家郑阳告诉记者,此次联合创作十分顺利,四个人都是“80后”,并且是合作多次的好朋友,默契十足,每个乐章呈现了不同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各有特色。“我们做了很多比如调性、强收还是弱收、风格走向等技术上的沟通,而情感上的沟通,因为大家语境相通,所以很容易共鸣。”第三乐章“幸福中国”的作曲家杨帆说。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两部作品在上海交响音乐厅奏响的同时,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交为庆祝建党百年委约四位不同代际作曲家而做的四部作品中的两部——于阳的《中国颂》和杨帆的《父辈》,也由宁波交响乐团同步奏响。


其实,作为中国第一支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见证了祖国发展的诸多重要历史时刻。1949年,乐团就为刚刚被确定为“代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管弦乐版本录制唱片,献礼新中国。


之后,上海交响乐团也是伴随时代浪潮时时放歌。无论是以2019年的“献给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第一首歌”,还是2021上海新年音乐会的“唱支山歌给党听”,亦或是系统梳理1949年至2019年中国交响音乐创作发展过程的唱片合集《中国交响七十年》,都是以音乐礼赞,书写中国交响音乐人灵魂深处的中国梦想。


(上海交响乐团供图)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文化新人|“95后”弓弦舞者柳鸣...

58台94场演出,东艺“艺游未境...

自行车变身打击乐,三代作曲家尽展...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