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上海运动员参加北京冬奥,还有超30名工作人员奔赴赛场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卫朋 发布时间:2022-01-28 13:29

摘要: 市二体校(体育中学)田径运动中心积极响应国家冰雪运动发展战略,对冬运中心在上海的备战、训练、选材给予支持和保障。

1月27日,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名单正式公布。中国体育代表团总人数为387人,其中运动员176人,教练员、领队、科医人员等运动队工作人员164人,团部工作人员47人。上海运动员应清、甄恒、刘蔚入选。


应清将参加女子雪车项目比赛。通过本赛季多站世界杯比赛的锤炼,应清的实力有了稳步提升。刘蔚、甄恒也将与搭档一起,参加男子雪车项目的争夺。


2009年,年仅13岁的应清在徐汇位育体校注册,项目是田径100米跨栏。2011年,她进入上海田径青年队,2012年进入上海田径一线队,还曾跟随刘翔恩师孙海平训练过一段时间。2015年的“跨界跨项选材”,让她走进了全新的冬季运动,并且成为其中一位佼佼者。


2017年,为支持“北冰南展”冬季运动国家发展战略,上海市体育局和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进行共建,对冬运中心在上海的备战和训练给予全方位保障,其中包括人才保障——许多上海输送的田径运动员“跨界跨项”走上新赛道,成为雪车队的一员,也开启了运动生涯的新篇章。




在平昌冬奥会上,原本在上海训练铅球的邵奕俊,和其他6位选手第一次登上冬奥会的赛场。他作为舵手参加了男子四人雪车比赛,并且最后在高手如林的平昌获得了第26名的成绩,是参加冬奥会的上海第一人。不过,在本次北京冬奥会的选拔过程中,邵奕俊遗憾落选。


除了3名运动员,上海将有超过30名裁判、技术官员、科医保障人员奔赴北京,直接参与冬奥会、冬残奥会。项目涉及广泛,有冰球、短道速滑、花样滑冰,也有高山滑雪、单板滑雪、越野滑雪等。这些专业“冬奥人”服务岗位有计时长、裁判、国内技术官员、制冰师、科医保障人员、体育展示宣告员等。


科技冬奥,是本次冬奥会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盛会中,上海体育学院共承担17项“科技冬奥”项目和课题,15位优秀学者牵头团队分别承担脑科学—神经生物力学增能技术、运动疲劳消除、运动装备、数字化诊疗、体能与心理调适、运动项目训练监控技术、兴奋剂检测等领域的“科技冬奥”研发课题。


2022年北京冬奥会无线电安全保障组工作中,也有上海8名技术人员的身影。首批四位派驻人员已赴冬奥会场馆进行驻点保障,还有人员将作为后备,随时补充一线。


近年来,上海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筹办北京冬奥会和发展冰雪运动重要指示精神,在国家体育总局部署和指导下积极推动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助力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结合上海实际制定冰雪运动发展政策和规划,加大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冰雪运动项目普及与推广,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冰雪运动的积极性,推动政府、社会、市场、市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努力在冰雪运动项目开展、赛事举办、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助力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为筹办北京冬奥会作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陈烺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