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晚,上海民族乐团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的首轮驻演圆满收官。建筑、光影、国乐的现代化融合,一场又一场耳目一新的国乐体验,为观众带来震撼人心的沉浸式享受,也刷新了不少人对民族音乐的认知。首轮演出连续演出23场,观众好评如潮,共计观众近15000人次,创造了民族音乐演出市场的奇迹。
忠实粉丝三刷仍不过瘾
11晚的演出结束后,上海民族乐团团长、《海上生民乐》艺术总监罗小慈不住地感慨,“民乐驻场演出在中国、甚至在世界都是首次,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多演一场,我们都是在创造和刷新历史。”
据了解,这次驻场版演出的曲目都是近几年上海民族乐团的原创作品,“民乐是中国人的音乐母语,它表达情感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我们运用语言的方式,很高兴通过驻演与更多观众分享我们对当代民乐的理解。”罗小慈说。
导演马俊丰则将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比作一段瑰丽奇幻的旅程。收官演出当天,上海音乐厅还迎来了一位特别的观众,他是民乐团的忠实粉丝,此次是他第三次来观看《海上生民乐》。
之所以如此执着,是因为“一个小时的国乐盛宴看不过瘾,总是忍不住再刷一次。绚丽多彩的多媒体效果和建筑光影,坐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楼层会感受到听觉和视觉上不一样的美,每一次看都能带给我不一样的体验。”
驻场演出更要精益求精
许多人认为,驻场演出就是每天在同样的时间反复上演相同的节目,其实不然。《海上生民乐》音乐统筹兼排练指挥姚申申透露,每天演出结束后,团队上下都会对各个方面进行复盘。
“从台上演奏家们的表演到舞美灯光、多媒体音响,总结今天都有哪些不足,又有哪些音乐引起了观众最大的共鸣,随后进行调整。我们的宗旨是要不断追求细节上的完美、进益求精,思考如何用更好的状态将最优质完美的演出回报给观众。”
本次的驻场演出改变了上海民族乐团以往所习惯的演出模式,打击乐声部首席王音睿感叹,“从演出频率到视觉的呈现方式,音乐上从不断更新的内容到不断完善的细节,对每一位演奏家而言都是全新的挑战。”而这恰恰也是推动他们进步的方式和动力。
琵琶演奏家俞冰也表示,“每一位演奏家都希望通过民族音乐触及观众们的内心,展现上海的城市精神,推广中国的音乐文化。连续的演出不仅磨练了我们的心性与耐性,提升了我们的业务水平,在海派民乐的多元与包容中更使我们再次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艺术魅力!”
为“小叶子”圆梦
继奥运健儿、医务工作者幕后探班后,11日晚的最后一场演出,主办方又特意邀请了来自上海十所高校的22位进博会志愿者“小叶子”来到了上海音乐厅,共同见证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的收官之夜。
其实,在本届进博会期间,上海音乐厅的“音乐午茶”就曾亮相进四叶草新闻中心,为中外记者带去了七天七场午间音乐会。不过遗憾的是,许多“小叶子”因为在各自岗位上忙碌而无暇欣赏,此次演出特意将他们请来,上海音乐厅和上海民族乐团也希望为他们圆梦。
值得一提的是,进博会是进口产品的展示交易平台,是中国外贸的高端窗口。而在《海上生民乐》中,也有不少乐器历史上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乐器在千百年的文化交往中,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遗产。
罗小慈表示,进博会期间,小叶子不仅成为上海一张张美丽的城市名片,更向世界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自信的笑容。此次演出也希望通过科普展示不同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和起源发展,向更多人展现灿烂多样的世界民族音乐文化。
“三新”业态初具规模
和《海上生民乐》同时落下首轮帷幕的还有“光音的故事”大型3D Mapping墙体秀,当天,上海音乐厅西侧的艺术之墙上打出了“再聚2022”的字样,与观众相约明年再见!
其实,自今年10月开始,上海音乐厅携手上海民族乐团推出的文旅项目就在申城引发了不小的反响。《海上生民乐》驻场演出、“何似在人间——新国乐沉浸艺术特展”,再加上“光音的故事”大型3D Mapping墙体秀,不少观众在这个秋天“一站式”感受了申城的浓郁文化氛围。
而除了展览、墙体秀和演出之外,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透露,为“海上生民乐”制作的文创产品也颇受欢迎,观众临走之前都会买一些带回家,销售量相当可观。
建筑+国乐+光影+展览+文创,作为一个全新文旅项目,上海音乐厅的演艺新场景、文旅新场域、产业新链接已初具规模。方靓表示,音乐厅的剧场和绿地有独特的优势,未来,希望以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让市民和游客更好地了解上海音乐厅,了解上海这座城市,了解海派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