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陈云霞恩师姜述之:上艇帮我们几代人圆梦,谁说英国人留下来的船没用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卫朋 发布时间:2021-10-23 23:17

摘要: 由程骏迪、陈士麟起步,申城走出了一代代赛艇冠军,为国家和上海争光添彩。

当陈云霞接受采访,一位老人拄着拐杖,总是默默站在身后,脸上挂着浅浅微笑,眼神很是慈祥。他就是陈云霞的恩师,已经64岁的前上海赛艇队教练姜述之。站在苏州河边,背靠着上海大厦,姜述之举起手机,拍了不少照片,“我师父是中国赛艇第一人,上艇真的帮我们几代人圆了梦。”



赛艇是中国现代体育“老大哥”


在中国现代体育历史上,赛艇较之其他体育项目,可称“老大哥”,它的发展比游泳早了40年,比篮球早了50年。

1852年,上海黄浦江上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赛艇会;1863年,“上海划船总会”成立。但旧时上海黄浦江上划船是洋人竞技游乐的特权。


(划船俱乐部现在样貌,章勇摄)


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才取消了外国人在外滩划船的特权。1953年,上海市军管会接管在上海苏州河上的划船总会和闵行的分会,从此这个奥运会上的现代体育大项赛艇、帆船的大本营,回到中国人民的手中,新中国的水上运动也率先在上海的母亲河上开展起来。


指着上海大厦对面的划船俱乐部“小红楼”,姜述之说,师父程骏迪是中国赛艇第一人。“当年,英国人离开,要把几只船带走或者拆了,说留给我们中国人也没什么用。我师父当时就回应,我们不但有用,不远的将来还要超过你们……”



中国赛艇从上海走向全国


姜述之记得,师父第一次操作双人艇,因为船桨的桨柄要伸进艇内再安装,一不小心船就翻了,翻了他再游上船,把船里的水倒干净,这样连续五六次,慢慢掌握了技巧,而划桨的角度怎么有力,自己慢慢摸索,两个月下来,已经爱上了赛艇运动,专攻这个项目。


“1953年,当时国家体委的一位副主任从波兰考察回国,就住在上海大厦。清晨他打开窗户,发现有人在苏州河上划船,那个人就是我师父程骏迪。回到北京后,他向时任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汇报,我们中国也要搞赛艇运动。”姜述之说。


(程骏迪早期划船资料照片)


1956年,上海从全市选拔了30多名运动员在划船俱乐部培训……中国赛艇的历史,就是从上海开始,走向全国各大水系。


程骏迪的个人经历,就是中国赛艇的一部发展简史:1956年至1959年蝉联四届全国单人艇冠军;1956年起任上海赛艇队教练兼男子单人双桨运动员;1980年被评为首位赛艇国家级教练;1984年率领中国赛艇队参加美国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女子四人单桨有舵手获第8名……


赛艇7.jpg

办成真正的品牌级景观赛事


随着训练规模逐渐扩大,中国面临着自己制造赛艇的问题。当时,外国的赛艇都是柚木的,在没法进口的情况下,程骏迪找同济大学研发材料,与船厂一起动脑筋,然后去高校招运动员。1959年,程俊迪培养的上海水产学院学生陈士麟在首届全运会上为上海赢得双人赛艇冠军。


由程骏迪、陈士麟起步,上海走出了一代代赛艇冠军,为国争光添彩,这项小众运动也慢慢为更多人注意。2002年,苏州河上办过一次赛艇比赛,程骏迪、姜述之师徒都在现场,“当时仅是高校的队伍参赛,阵仗远没有现在这么大。后来也想过在黄浦江搞。”


(2002年苏州河赛艇比赛资料图,新华社记者凡军摄)


近20年后,上海迎来属于城市自主品牌的赛艇大赛,也圆了初代赛艇人程骏迪的梦。因此,姜述之盛情邀请师傅一起观看首届“上艇”的比赛,“那次高校对抗赛,苏州河两岸都是人。现在因为有疫情,来的观众还不是很多。师父今年88岁了,前两天,我还问他:来现场吧,我陪您一起。结果他说年纪大了,现场风也大,不过来了,留在家里看电视直播呢。”


姜述之说,英国的亨利杯已经100多年,美国、日本也都有标志性的城市水域大型赛艇比赛,我们的运动员也都拿过冠军。“上艇很好啊,苏州河是母亲河,可以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普及这项运动。我们将来也要把它打造成上海品牌,引进国际上的优秀运动员来参赛。”



选中陈云霞是捡到一块宝


从程骏迪、陈士麟到姜述之,再到如今的张灵、陈云霞,上海赛艇人一代代接力,实现了奥运冠军梦,让程骏迪“超越外国人”的豪言变成现实。


(姜述之(后)等待陈云霞接受采访)


姜述之开玩笑说,当年选中陈云霞,真的是捡到了一块宝。“陈云霞以前是练三级跳远的。2011年,他们去东方绿舟军训,当时我让她做了两个动作,蹲下来,手伸平,身材比例很适合赛艇,很协调。我的招生很简单,不一定要大个子,就是看协调、柔韧性、身材比例。有的人个子高,但手短。有的人下肢短,蹲不下去,也很麻烦。”


“选中之后,陈云霞还有一个问题,她超龄了。”姜述之说,当时想招一批1997年的,陈云霞1995年出生,大了两岁,“为此,我还跟领导打报告。来了之后,她悟性很好,先教她游泳,后面比赛感觉也比较好,练了第二年就比辽宁全运会,拿了第10名,后来就慢慢起来,越来越好,直到成为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了不起。”


(头图为划船俱乐部最早场景之一)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专访|张灵接电话露出厚厚老茧!羡...

这样的苏州河真美!数千市民争睹,...

全新的赛事“金名片”!2021上...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