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大地之歌》为上交新乐季揭幕!余隆:守住中华文化根基,要有滴水穿石的耐心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1-09-05 13:26

摘要: 今天的世界应该对中国有更多了解,《大地之歌》可以让西方人更好地体会中国文化的深邃与精彩。

9月4日晚,余隆率上海交响乐团携手女高音郭森、男中音袁晨野以及男高音夏侯金旭和女中音朱慧玲,以两部同名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拉开了上交2021-22新乐季的序幕。当晚,七首中国唐诗先后以中文和德文的方式被歌者吟唱,中西文化在弦乐、铜管的演奏中平等对话,这是余隆多年来一直期待的画面。


“今天的世界应该对中国有更多了解,《大地之歌》可以让西方人更好地体会中国文化的深邃与精彩。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要守住中国文化的根基,传递给全世界,要有这份耐心和信心。”


一幅油画一幅水墨

中西文化在音乐中平等对话


今年是马勒诞辰110周年。一百多年前,从未到过中国的马勒,读到了汉斯·贝特格的《中国之笛》,那是从中文翻译成法语再转译成德语的唐诗。马勒从中选择了七首,谱写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大地之歌》,其中满溢着春之希望、秋之伤悲、青春的歌颂、面对死亡的悲切以及对世界的热爱与留恋。


多年来,不少国外乐团争相演奏这部取材自中国唐诗的《大地之歌》,但是,对他们来说,那是一部德国作品。中国人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是怎样的,他们并不了解。于是,秉持推广中华文化为己任的余隆,在2004年邀请作曲家叶小纲为原诗谱曲,创作了一个更忠实于原著诗意的中国版《大地之歌》。



9月4日晚,恰逢上交新乐季开幕,这两部同样来自中国诗歌的交响声乐套曲在同一场音乐会中奏响,上半场叶小纲版的《大地之歌》在简洁而深邃的中文吟唱中如一幅水墨画般铺展开来,下半场马勒的《大地之歌》则如油画一样具象而细腻,整场演出仿佛一对风格各异又相互呼应的“双联画”,赢得了满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七首唐诗

DG唱片中首次出现了方块汉字


随着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指挥台上的余隆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是多年来他一直期待的画面,在音乐中进行一场关于中西文化的对话。特别是在全球疫情的阴霾下,余隆愈加感受到音乐是个非常有用的参照,可以帮人们理解彼此的不同,实现真正的沟通。


演出前,余隆曾告诉记者,“在世界高速发展的当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太疏远了,大多数人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中,却没有尝试去了解其他文化。但通过这两部作品,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欧洲人和中国人对爱和死亡是有不同感受的,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在文化的差异中却能产生对彼此的理解。”余隆坚信,《大地之歌》作为跨文化对话的一种方式十分必要。



其实,前不久,这套选曲已经出现在了上交签约DG厂牌后的第二张唱片中。唱片自今年七月全球发行以来,在海外获得了一众好评。接受采访时,余隆还特意向记者展示了这张唱片,并讲述了唱片中隐藏着的另一个中国骄傲。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余隆一边朗读着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一边揭晓了答案。原来,这是享誉世界的DG唱片第一次在自己发行的唱片中的小册子里出现方块汉字,而且包含了七首唐诗。“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这就是音乐领域的一个范例。”余隆的话语中透着难掩的自豪。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守住根基,要有滴水穿石的耐心


的确,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多年前,余隆在德国念书时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地演两部中国作品就叫走向世界,要从审美、哲学、理念等多个层面上,让西方人体会中华文明的深邃和精彩,而且这种精彩不是停留在表面的。”



在余隆看来,今天的世界应该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而对中国的了解首先应该从文化开始。“很多事情是滴水穿石,不要想着一夜改变什么。对中国的音乐家来说,更要有传承的耐心和责任,守住中华文化的根,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上面,而不是仓促地演出、简单地复制。”


可喜的是,近年来,上海交响乐团正慢慢成为了一个窗口,很多外国乐迷通过上交看到了中国的今天,国内乐迷也通过上交了解到更多世界文化。在余隆看来,一个职业乐团不仅有演出的工作,更承载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这一点翻看上交新乐季的节目单就可以发现,挖掘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化中的美学高度,正是上海交响新音乐季的主题之一。据悉,除了开幕音乐会中以唐诗为共同文本创作的两部《大地之歌》外,新乐季中还有青年作曲家周天以宋词为灵感创作的《音诗》。此外,新乐季也将延续上交的“歌剧传统”,通过《浪子的历程》《白蛇传》《七日》等佳作,集中呈现中西歌剧的不同魅力。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在唐诗意境中遥望东方,让全球了解...

从91岁到90后作曲家、从新选曲...

幕后|一棵圆白菜跨越山海而来!青...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