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在申城众多的大型专业音乐厅之外,又涌现出了不少别具特色的演艺新空间。它们往往小而灵活,或许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却是音乐饕客们的心中所爱。在91岁上海音乐厅的B2层就藏着这样一个百变小厅。今年下半年,这片不大的“音乐立方”就将为申城的乐迷们带来多元享受,在时而古典、时而现代的旋律中,打开一扇奇幻的音乐新世界之门。
超级熔炉:
每月在不同的“乐”动中与你相遇
全新的空间暗藏了哪些玄机?个性化的舞台、座椅设置,又将给乐迷们带来哪些别开生面的演出?随着上海音乐厅今年下半年的节目单公布,这些问题的答案缓缓浮出了水面。金秋十月,当你纠结于国庆小长假不知要去哪里时,上海音乐厅的这方小天地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届时,土生土长的上海姑娘、旅法声乐艺术家王雅贇,将带领听众们和她一起踏上一段以音乐为名的旅程。
从上海出发,一路经过巴黎、伦敦、纽约、以色列,再回到中国的内蒙草原和甘孜康定。王雅贇将用“跨界”的方式,通过汉语、法语和英语唱响学堂乐歌、老上海电影插曲、康定民歌、欧美音乐剧以及轻歌剧选段,与观众一起感受“爱的旅程”。
在此之前的中秋佳节,独立音乐人、手碟演奏家黄立氧,心灵音疗师、女高音黄壬真,ASALATO节奏沙球演奏者节奏猩人和二胡演奏家蔡秉汝,将带来两场创意音乐会:“抚心月——乙太乐团音乐疗愈音乐会”和“枕星河——乙太乐团太空人未来音乐会”。他们将在音乐立方通过声音疗愈、瑜伽、冥想放松身心,模仿大自然的声音, 集体共同创造独一无二的氛围音乐,夜晚将在音乐中大家进入大空的灿烂星辰世界。
当然,百变空间就是要集结国内最具活力与创意的音乐人,探索音乐的无限可能。记者了解到,在10月16日,三场更具特色的“清醒梦·睡眠派对氛围音乐会”将在当日不同时间段上演。四组不同类型的音乐人将带来一次和而不同的融合。观众会在「Soundblanc白」的沉浸式氛围音乐引导下进入睡眠,紧接着「WaterMade水形」创造的“舒服音乐”将以一个安静的“闯入者”身份介入清醒梦之间,在音乐中唤观众。
到了岁末年终,青年长笛演奏家孙思翌还将与多位室内乐演奏家合作,在阿曼多·吉多尼《即兴爵士长笛》和纪尧姆·科纳松《电音狂欢》的旋律中,呈现长笛的无限可能。可以说,整个下半年,这片音乐立方里,几乎每月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与观众相遇,带来多元的音乐之声。
亲子摇篮:
家庭音乐会成文艺遛娃新选择
当然,美妙的音乐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抗拒的精神盛宴,成人如此,孩子们同样也是。悠闲的周末,来一场温馨怡人的亲子音乐会,或许就是家长带领孩子认识美丽世界的最好启蒙。
近年来,上海音乐厅一直积极承担公益普及和艺术教育的社会责任,推出了“家庭音乐会”自主品牌项目。随着B2层小厅的开放,每到周末,这片空间都会成为亲子的摇篮。今年下半年,也将是申城家长们文艺遛娃的新选择。
据悉,8月至12月,作为家庭音乐会品牌系列艺术教育活动之一的八音小课堂,就将先后带来《匈牙利舞曲》《波斯市场》《骷髅之舞》《动物狂欢节II》《新年舞会》等5个主题课程。届时,3至6岁的小朋友,可以在肢体的律动和欢乐的集体舞中走进音乐,与乐器合奏,与父母一起玩懂古典音乐。
而深受小大朋友喜爱的亲子音乐会也将在9月和11月的周末再次归来。颇受好评的原创节目《帕格尼尼侦探案》、寓教于乐的儿童剧《好吃的音乐》将为音乐立方增添一丝童趣,也为上海这座文艺之都默默熏陶出更多爱音乐、爱艺术的小家庭。
国乐沃土:
在笛韵琶音中聆听民族之“本”
如果说,两层之上的上海音乐厅主厅是古典音乐的殿堂,那么,地下二层的空间就是民族国乐的“隐秘根基”了。其实,上海音乐厅在2015-16音乐季就推出了民乐类品牌项目 “玲珑国乐”,旨在传承传统文化,推广民族音乐,每月一期。
随着上海音乐厅修缮归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这方民族瑰宝也开始在小厅悄悄绽放。一把二胡、一支竹笛、一张古琴,或两三合奏,或精致独奏,小而美的雅致民乐与这片空间不仅不违和,反而交相辉映,产生了新的“磁力场”。
今年下半年,上海音乐厅小厅将带着“本真·再生”的主题,继续以“精品民乐”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民乐享受。8月至12月,“国风·本真”“琶音·本真”“笛韵·再生”“经典·再生”主题音乐会以及“归去·本真”精选音乐会将相继上演。9月起,“玲珑国乐”还将向观众呈现全新的舞美,为民乐爱好者们带来更具国风氛围的国乐聆听享受。
匠心巧思:
“推拉型”座椅让小厅处处是舞台
丰富的演出菜单让乐迷们大呼过瘾,而这一切还要归功于上海音乐厅两年前的那场大修。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告诉记者,许多观众提到上海音乐厅,只知道一楼的大厅,却不知道在B2层一直都有一个小厅。由于以前的隔音工程未做到位,因此,小厅很容易和大厅“串音”,两厅无法同时演出,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也让小厅一度“默默无闻”。
直到2019年修缮后,小厅终于华丽转身。而且风格与大厅完全不同。观众置身其中,看似没有舞台,其实这方小天地里处处都是舞台。因为新增的“推拉型”座椅做出了6个模块化的设计,这也让舞台可以随意变换,在中央、在近端,或者呈梯形都可以。现场的灯光和音响也不是固定的,可以随时拆装。
此外,小厅还设计了两层墙、两道门,外面的声音进不来,里面的声音传不出去,这也有效解决了大厅、小厅之间的“串音”问题。如此改造下来,小厅被彻底激活了,不仅可以满足室内乐、电声等多种演出形式,整座场馆的演出场次也将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百场。
其实,所谓“新空间”就是剧场在多变的演艺市场中迅速调整生存之道、不断满足观众对文艺演出丰富需求的一个创新举措。上海音乐厅作为全国第一座音乐厅,被上海市民亲切地称为“城市音乐客厅”,尽管已经91岁了,却始终以开放的胸怀敞开家门迎接新的朋友。地下二层这方小小的音乐空间,尽管体量轻,却打开了多元音乐世界的大门,与上方的主厅交相呼应,一起共筑了上海音乐厅多姿多彩的演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