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动!振奋!自豪!”当钟天使成功卫冕,坐在上海观看的王海威连喊了三个词。
8月2日的自行车赛场,上届奥运会创造中国自行车金牌零的突破之后,钟天使与搭档鲍珊菊再创纪录,她不仅成为首位自行车竞速赛事的卫冕冠军,还打破了自己和队友创下的世界纪录和奥运会纪录。然而,钟天使的卫冕之路却充满了艰辛。
上一届奥运会,钟天使25岁,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还是一名新秀。而5年时间过去,30岁的钟天使,已经是老将,自行车高强度的训练,让她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据我所知,团体竞速项目上,历史上此前还没有卫冕的先例。”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党委书记王海威表示,“我对她的情况非常了解,有时候去看她训练的时候,她已经累的话都说不出来。”
鲜为人知的是,一年前,钟天使训练中就曾经摔断了三根肋骨,但这位上海姑娘没有丝毫的娇气,仅仅过了两个星期,就开始恢复训练。
“赛前很担心比赛需要打三枪,她的体能能否坚持,而且她这次奥运前的训练水平也就在2左右(32秒),这次破了2,非常了不起。”王海威说,“太不容易,太了不起了,她是上海的天使,也是全国的天使。”
而在2019年初,在上海市科委项目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联合东华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集体攻关,通过风洞实验和自行车动力学实验,对奥运选手参赛骑行服进行了面料改进建议和对骑行服减阻效果分析,为中国队卫冕金牌提供了科技助力。
科技助力的另一个体现是功率车训练,即耐乳酸专项训练,每一组训练结束后,运动员们所有的数据指标会直接传送至工作人员的电脑上,当即被打印出来。教练员根据数据指标,随时制定或者更改每一名运动员下一轮次的训练计划,有的放矢提升每一个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