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之后,他携《理想》而来!白玉兰奖评审傅东育:主旋律精品频出的原因何在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21-06-09 18:44

摘要: “主旋律是表达这个民族这群人,我们14亿人共同的期待,对生活共同的美好愿望。”

去年以来,包括《觉醒年代》《山海情》《跨过鸭绿江》《在一起》等主旋律作品在年轻观众群体中掀起了追看浪潮,收获了超高关注度和传播力。更令人可喜的是,这些作品都入围此次白玉兰奖,提振了所有电视人的信心。


为什么主旋律作品能在过去这一年受到众多年轻人的喜爱?在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审、导演傅东育看来,或许是之前的若干年里,国产剧的创作者们将主旋律“高高搁在了天花板上”,但是今天,它是对一切美好生活表达的代名词。


何为主旋律作品?它并非“高高搁在天花板上”


今年白玉兰各类奖项的竞争中,“主旋律题材”仍是人们热议的关键词。导演傅东育对这个领域并不陌生。去年,由他执导的《破冰行动》夺得第26届白玉兰奖最佳中国电视剧奖。目前,由他担任总导演、在“诗选剧”领域进行艺术创新的《理想照耀中国》正在热播。


为什么主旋律作品能在过去这一年受到众多年轻人的喜爱?“实际上还是关于主旋律的创作问题,这才是核心。”傅东育直言,可能是之前的若干年里,国产剧的创作者们将主旋律“高高搁在了天花板上”,也可能是大家对于“主旋律题材”的定义过于狭隘。“于我来讲,主旋律是表达这个民族这群人,我们14亿人共同的期待,对生活共同的美好愿望。当电视剧创作者开始表达这个命题的时候,就是主旋律的表达了。”


傅东育认为,当这样的主旋律作品开启了对人们生活细节、包括对历史的回顾以及历史与当下关联的表达时,都会润物细无声地对受众输出感染力,“它就像我们的父辈传承到我们,我们再延续到下一代的品质,这种美好的传承能影响到当下的年轻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开盲盒似的《理想照耀中国》,自认评分不低于8


谈起当下正在热播的诗选剧《理想照耀中国》,傅东育也忍不住自黑:“今年的剧集类型可谓百花齐放,但在这‘百花’之中,《理想照耀中国》算是‘奇葩’一朵。”由40个独立成章的小故事组成,每集仅20分钟,甚至没有按照时间逻辑排列。


“我认为自己算是吃了一次螃蟹,这真的是有中国电视剧的第一次尝试,其实刚开始我也挺害怕的。”傅东育坦诚道,“这剧真的很难,既不是黄金档又没有粘合度,还必须被迫地跳跃式地播,因为有的剧集还没完成,我还在改。结果就只能像开盲盒一样:今天晚上播谁?明天晚上播谁?”


傅东育还透露,《理想照耀中国》组建之初,为了成立15个拍摄团队,他先后见了80多个年轻导演。傅东育有着自己近乎“严苛”的标准:“首先我要知道,你怎么看待这一百年的历史,你的价值观是什么?其次,我希望对方是相关院校的导演系本科毕业,毕竟这个行业门槛太低了!什么人都可以当导演,有的连专业理论基础都没有;最后,我需要对方进行广泛调研、深入生活之后进行灵感再造。”


播出近半,傅东育感到信心满满,“豆瓣还没开分,但我觉得不会在8分以下吧。从收视数据、评论数据、大家反馈也好,一切还在发酵当中,但已经出乎我的意料了。”



把演员称之为“流量明星”,是贬义与伤害


从《理想照耀中国》中的吴磊、王俊凯,再到待播剧《冰雨火》中的王一博,善于启用年轻演员的傅东育也一度不被观众所理解。“他们说我找流量明星演戏是偷懒,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恶意。我们年轻的演员也渴望有出演正剧的机会,如果你已经被他的角色所感染带动,就不应该再提出这样的问题。”


傅东育想起自己第一次与王一博见面时的样子:年龄、气质看上去都与角色不符,坐在自己面前的他甚至还有点“小雅痞”。但最终,傅东育还是做出了这个让大家略感意外的决定,原因很简单:王一博的眼神执着、镇定、清澈且充满渴望。傅东育看到了这个年轻演员对自我认同的强烈追求,他也看到了对方很高的可塑性。


“我一直更愿意称呼他们为‘演员’,而不是‘流量明星’。我甚至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贬义的定义。”傅东育不由动了情,“当我们谈到他的流量,对对方难道不是一种伤害吗?他们受到欢迎是应该的,但是他们同样也想投入创作。因为他们知道,流量的热度最多不过三年时间,所以他们也在挣扎。当遇到一个让他们感到安全的环境,导演和创作氛围都在保护他们时,没有人不愿意拼命。”


作为导演,傅东育说,他爱自己的演员们。“要多帮助他们,因为这个片子所有的未来都寄托在他们身上,所以我对他们全方位的付出,都是给予那个角色的。当对方能够感受到,他们就一定会成长。”



与平台和市场“掰头”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不久前,郑晓龙导演的一句“把选演员的权力交还给导演”登上热搜,傅东育也深以为然。“我接触过很多导演非常有才华,他们之前拍了大量的网剧,无论是选角还是制作,他们和所有平台都有过‘掰头’,其实我的成长经历也一样,这是一个导演必须经历的成长。”


在傅东育看来,项目上的争论、被迫低头或者改弦易张,这是一个年轻导演对社会、环境和自我的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升华的过程,到了一定程度,他们在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时瞬息的反映“本能且迅速”,甚至比许多老导演的变通力和调试力更快。


“我经历过很多时代,从计划经济到制播分离,再到今天长短视频打架;从非常简陋的一台机器,到灯光摄影录音齐备,技术手段已经在世界领先,唯独内容不能靠硬件升级可以完成,需要创作者进行精神再塑造。”


曾经,电视观众拥有过《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带来的感动与共鸣,如今,我们又拥有了《三十而已》《隐秘而伟大》引发的鼓舞和触动,年轻的演员与观众在成长,影视作品也在与时俱进。傅东育相信,类似《理想照耀中国》这样的短剧集会越来越多。“大家每天的碎片化时间越来越多,短视频或者更凝练的主旋律作品也一定会出现。形式上的变化,不会影响内容与主题,但创作方式和思路会发生转变。”


傅东育说,优秀的文化作品需要时间来沉淀,人们无法想象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涌现出像《大江大河》《山海情》这样的作品,只有历尽千帆,回头再看,具有思想深度和视角广度的作品才会慢慢浮现。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现在这一切正在发生。”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本届白玉兰奖“神仙打架”,评委们...

海外出口份额全国第一!上海电视节...

加强主题创作、庆祝建党百年,这些...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