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中,疫情带来的改变,促使球博物馆加快创新脚步,更加注重数字化和创造新的文化体验及传播形式。云上展览、在线直播等成为博物馆与公众交流的新方式愈发受到关注。如何依托技术的帮助,通过数字技术带领观众进入艺术品所在的时代,扩展展览观展体验,已然成为艺术界新常态下的一大焦点议题。
搭建“数字故宫”
全景“紫禁城上元之夜”、虚拟场景《清明上河图3.0》、手机APP《胤禛美人图》……曾经,受经济条件和技术手段的限制,故宫博物院和昔日殿宇重重的帝王宫殿一样,似乎总是蒙着神秘的面纱。但是,近年来,步入信息化时代的故宫博物院,利用最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在虚拟的时空中建立起一座和紫禁城同样辉煌的“数字故宫”。
从故宫数字化工作到“数字故宫”的建设,故宫在数字资源采集、管理与应用等方面的经验积累已有二十余年。去年8月,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小程序正式上线。该小程序全面整合故宫在线数字服务,集文物数字化成果、新文创产品、知识普及及功能性导览为一体,用户无需在故宫其他数字平台上跳转,即可“一站式”实现在线购票、查询地理位置和游览须知,并能“云”游故宫各大建筑,饱览百万件珍稀藏品,在线逛展了解故宫“冷”知识,未来还可在小程序“一键查询”故宫的全部数字资源。
据报道,“数字故宫”小程序选取600件故宫馆藏珍贵器物,基于数字科技深度学习大量器物表面的纹饰,识别出多种装饰艺术中频繁出现的传统纹样,首次实现数百件文物通过纹样 “串联”的独特效果。用户足不出户,就可在“数字故宫”小程序上“云”体验传统纹样之美,依次欣赏同样纹饰的文物集合,发掘文物间的历史关系;可以通过“相识大考验”趣味答题了解文物知识,分享自己与文物的“缘分”。
打开国宝“宝库”
在上海,博物馆数字化进程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你以为博物馆收藏的国宝,只有你看到的陈列在展厅中的文物?其实,你所见的只是他们珍藏的一小部分。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超过102万件,珍贵文物超过14万件,而常年陈列在展厅里的只是浩瀚宝藏的冰山一角。这一次,上海博物馆打开了这个宝库。
5月18日,上海博物馆的原创系列短视频节目《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第一季上线,以微纪录片的形式深度讲述国宝的故事,讲述它们的前世今生,揭开别开生面的历史画卷。经过半年多的精心策划,上博专家顾问在102万余件藏品中遴选出25件来自青铜、陶瓷、书画和工艺四大门类的重量级馆藏文物,充分展现精妙绝伦的中国古代艺术,涵盖相关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首季囊括了缂丝莲塘乳鸭图、清康熙豇豆绿釉印盒、弘一法师遗墨等珍贵文物,它们不再尘封于博物馆的库房里,而是带着各自的传奇故事与大家见面。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大克鼎与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将在《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中相会。
随着文物表情包、考古盲盒以及更多文创产品的流行,文物正走向时代新浪潮,以“年轻”的姿态在人们心中“活”起来。《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第一季共25集,每集4分钟,将通过上博专家的细致讲述,辅以生动的故事旁白和影像等多元化的艺术表达方式,让古老的文物突破次元壁,揭开别开生面的历史画卷,与今天的年轻人跨时空对话,激起观众的文化认同与共鸣。
催生文化创新
今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最新版《面对疫情的全球博物馆》报告。根据对87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共10万4千座博物馆的评估,疫情暴发一年后,全球博物馆依然十分脆弱。报告中提出3方面关键应对建议,其中之一是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工作:“必须优先考虑博物馆作为社区中心的角色,以及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敦促实施大规模的数字化政策以为藏品编目”,“开发、利用数字化工具继续进行博物馆的知识传播工作”。
显而易见的是,博物馆行业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如何催生文化创新,数字技术如何创造新的文化体验和传播形式,激发出创造潜力,并推动后疫情时代博物馆与文化机构的复苏与创新?好在近年来,中国各大博物馆纷纷加快数字化建设,各种新媒体和虚拟现实手段齐上阵,数字化手段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给公众提供解锁博物馆的新方式,也为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但是,也有专家指出,数字化技术与智慧文博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统筹与规划。如何在向线上拓展、向“云端”延伸的同时,推进线上线下融合互补,更好地服务公众,是今后博物馆数字化需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晏燕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未来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不仅仅是展示文物和作品的主体空间,同时它更是传播文化和提升公众文化和美育的文化场。“从长远看,如何通过技术的手段和线上的方式,形成更大范围和更立体的文化推广,讲好博物馆故事,吸引更多公众关注博物馆文化,以此提升博物馆自身的文化品牌价值,这是每个博物馆和美术馆都应该探索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