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声音|穿着海派旗袍,她们用沪语“唱支山歌给党听”,很快还有升级版(视频)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21-04-21 08:48

摘要: 这首歌的歌词朗朗上口、音乐刚柔并济。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自创作60余年来,《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影响力深远。这首创作于煤矿基层、名不见经传的小诗如何成为全国传唱的经典旋律?如今上海的沪剧艺术工作者又赋予了它怎样新的表演形式?



一首来自煤矿基层的小诗传遍中国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唱支山歌给党听》本身并不是为了歌曲表演而创作。1958年,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的技术员姚筱舟因工下井,他与煤矿工人生活、劳动在一起,常常听到老矿工吟唱高亢的陕北民歌,也常常谈起旧社会的磨难和共产党的恩情。听得多了,他便产生了自己写诗的冲动。


某个深夜,姚筱舟就着煤油灯,一口气写下三首小诗,其中包括《唱支山歌给党听》,投寄到《陕西文艺》,后被春风文艺出版社编汇在《新民歌三百首》一书中。当时正在沈阳当兵的雷锋看到这本书,便把这首诗抄在自己的日记里。雷锋在日记中将原作的“母亲只能生我身”改为“母亲只生我的身”,将“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


直到1962年雷锋同志因公殉职,举国掀起学雷锋高潮。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的作曲家朱践耳从《雷锋日记》中读到了摘抄的这首小诗前两段,大受感动,随即谱为曲子,并交给当时正在上音深造的藏族歌手才旦卓玛试唱。没想到这首差点成为“沧海遗珠”的小诗从此一炮打响,在全国范围内传唱开来,经久不息。


沪语+普通话,唱出上海女性之美


在这首三部曲式结构的歌曲中,第一乐段“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充满深情和激情,表达了对于党的热爱;第二乐段回忆起被旧社会鞭打,时而悲痛凄楚,如泣如诉,时而壮怀激烈,字字铿锵,表达了跟党闹革命的决心,体现出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第三乐段再现第一乐段的主题,加深了旋律的印象,并把音乐推向高潮,再次强调了歌曲的中心思想。


“这首歌的歌词朗朗上口、音乐刚柔并济,我们全团都非常喜欢唱它。最重要的是,它唱出了我们的心声,唱出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坚强力量。尤其是在疫情背景下,更能鼓舞和凸显出中国人民的团结与力量。”上海沪剧院演员、沪东苑沪剧团队长沈慧琴说。


近年来,上海沪剧院首创将《唱支山歌给党听》改编成沪剧唱段,由沪语方言和普通话两种语言交替演唱,深受广大上海观众的喜爱。沈慧琴告诉劳动报记者,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唱支山歌给党听》成为沪剧院每场演出的压轴曲目,时至今日,不少观众也早已对此曲调歌词烂熟于心,常常是台上台下齐声合唱,氛围相当感人。


在第三届上海(浦东)沪剧节闭幕式上,更有来自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地的沪剧院团和沪剧沙龙的代表加盟演出,组成近五千人的演出团队,共同演唱了这支歌。


从这首脍炙人口的独唱歌曲改编为沪剧唱段之后,沈慧琴还向记者透露,接下来,上海沪剧院正酝酿将《唱支山歌给党听》再次升级为“带有舞蹈表演的沪剧节目”,将于今年6月初首次与观众见面。


作为上海海派旗袍协会的会长,沈慧琴还说,自己更希望将具有上海风情风韵的旗袍元素融入到造型中,展现上海女性的典雅与端庄,她兴奋道:“我们团里的小姑娘刚刚试了服装和妆容,她们都说,这样的舞蹈跳出来一定很棒!”

摄 像:唐一泓
视觉编辑: 唐一泓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从虞姬、白素贞到薛湘灵!“劳模艺...

新科冠军最爱滨江赛道,设计师情侣...

马拉松还能让一座城市沸腾吗?今天...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