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涵卿弹起了儿时熟悉的钢琴曲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作为中国最经典的合唱曲之一,《游击队歌》一直被广泛传唱。
自诞生80多年来,无论是作为最初的军乐曲、合唱曲,出现在电影《铁道游击队》中作为片尾曲,还是1964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根据它编排的《游击队舞》,早已成为部队歌咏活动的必唱曲目,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深植于记忆中的旋律伴随成长
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就职于上海音乐出版社,80后编辑陈涵卿却与这首年纪“足以当自己爷爷”的经典革命歌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小时候参加合唱队时就唱过,学钢琴时弹过由汪立三改编的叙事曲《游击队歌》,大学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课本上再度读到它的名字。”
直到工作后,在一次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的活动中,她看到作曲家贺绿汀当时创作的《游击队歌》手稿正静静地陈列其中,倍感亲切。
“这首歌曲调朗朗上口,歌词形象鲜明,但凡听过一次就令人念念不忘,更何况我还和它这么有渊源。”陈涵卿笑道。在她看来,这首歌之所以能传唱近百年绝非偶然,当年的许多军歌都由战士在已有的民间曲调基础上进行简单填词,《游击队歌》则是由音乐家贺绿汀亲自作词作曲而成,艺术水平自然相对更高。
“贺绿汀是我们上海音乐学院的老院长,他的铜像始终矗立在校园中,而以他名字命名的音乐厅,更承载着我们上音学子共同的记忆与青春。”
汪立三改编版《游击队歌》
作曲家与八路军战士朝夕相处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文化界成立救亡演剧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到中国各地宣传抗日救亡。彼时,34岁的贺绿汀随演剧一队辗转来到山西抗日前线,在那里,贺绿汀与八路军指战员密切接触,并对八路军游击战法产生了浓厚兴趣。
白天嗒嗒嗒机关枪激烈的枪声,到了夜晚变成了作曲家笔下小军鼓有力强劲的鼓点,《游击队歌》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而出。1938年夏,贺绿汀又将其改编为四部混声合唱曲。
正是作曲家在与八路军战士朝夕相处中得到灵感,歌曲活灵活现地将战士们朝气蓬勃、机智灵巧、勇敢奋进的形象展现出来,尤其是“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跑,敌人给我们造”这两句歌词,更阐述了人民解放军开展游击战的意义。
很快,这首快速激昂的《游击队歌》不但极大地鼓舞了八路军的士气,也促进了军民团结,在军营和群众中广为流传。略感遗憾的是,因为“我们都是神枪手”等首段歌词传唱度极高,这首歌的第二段歌词往往被后人所忽略。
编辑一本从未有过的音乐党史
去年底,已经正式成为中共党员的陈涵卿接到了一个光荣且艰巨的任务:为迎接建党百年伟大诞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整体策划了一套百年党史的系列丛书,在上海音乐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费维耀的亲自率队下,她和同事们要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新书《歌曲中的百年党史》的全部融媒体出版工作。
其中,两个月的时间由作者进行撰稿和梳理,而包括一百首歌曲及20万字文案的编辑、配图、排版、有声节目录制等一系列工作,需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全部完成,这让作为责编的陈涵卿不免“压力山大”。
“没有周末,天天加班,再不然就把稿子带回家看。我们社长经常审稿审到凌晨四点多,三审老师和退休的老编审都全身心投入了进来。”陈涵卿告诉劳动报记者,作为上海音乐出版社第一本非乐谱类的歌曲读本,《歌曲中的百年党史》出版意义正在于,让读者在演唱之外,能更加深入了解到这些经典旋律背后,曾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那些不能忘怀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部难得一见的音乐党史读本,这本书还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党史讲述形式:以时间为主轴、事件为节点,呈现的每首歌曲既能独立成篇,又注重历史背景和音乐脉络,配套100集有声音频节目和100道党史问答题,前后呼应点面结合,形成了一部图文并茂、史实准确、听赏融合的音乐党史。
而对陈涵卿来说,这更是她作为一名党员和编辑的再次“升华”,她以音乐的方式,深度重温了一遍党史——如今无论是各大历史事件,还是这百余首革命歌曲的背景故事,她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歌声是时代的心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状态,虽然我们这一代未曾经历浴血奋战的时代,幸免于走过枪林弹雨的日子。但我们仍然能通过音乐,唤起人们心中的红色记忆,这也是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