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铁军”是如何炼成的?“职工明星会客厅”走进全国首个“模范消防中队”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包璐影 发布时间:2024-11-25 09:23

摘要: 劳动报“职工明星会客厅”栏目走进有着“全国第一”头衔之称的黄浦车站消防救援站。


一说起消防站,很多人就特别好奇,“红门”里面到底有什么?消防员的一天又是如何度过的?在接到火警求助后,消防员需要快速做出哪些准备?近日,劳动报“职工明星会客厅”栏目走进了有着“全国首个”头衔之称的黄浦车站消防救援站,近距离感受这群靠着过硬战斗力,从火场上拼杀出来的“最美逆行者”。


“模范”之旗来自过硬的战斗力


在黄浦车站消防救援站内,有一面“镇站之旗”,上面赫然写着六个字:模范消防中队。25年前,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车站消防救援站以全国消防救援队伍首个的身份,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模范消防中队”荣誉称号。


“模范”之旗,从何而来?“靠的就是过硬的战斗力,从火场上拼杀出来的。”车站消防救援站副站长范思超向记者揭示了答案,这也代表了整个车站消防救援站消防员们的心声。


长篇纪实文学《蹈火英雄》记录着车站消防救援站的32次硬仗决胜、67次比武夺旗,勾勒出车站消防救援站以训战起家、靠能战立身、因胜战成名的崛起之路。


1998年东航客机迫降救援、2003年上海地铁四号线工地塌方救援、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2011年上海地铁十号线列车追尾事故救援、2019年上海昭化路建筑坍塌事故救援、2022年上海外高桥发电厂除尘器倒塌事故救援……授称25年来,车站消防救援站成功处置各类警情2300余起,救助疏散被困群众310人,“模范”旗帜总是飘扬在任务最艰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啃下这些“硬”骨头救援任务的背后,是消防员们日复一日的持续体能训练和战技术钻研。


消防员正在模拟地震救援负重轮胎前行。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


当记者一走进车站消防救援站,就感受到了操场上消防员们日常训练的火热之情。从模拟地震救援负重轮胎前行,到双手携带重约40斤的水带绕桩奔跑,再到六米拉梯攀爬,每一个科目的训练都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在火场救援中加快速度,哪怕只是一秒,或许也能多营救一名被困人员。


只有日常加大训练,才能在火场救援时拥有更快速度、更强体魄。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


在操场中央的训练水塔上,记者清晰地看到每一层用来作为锯齿梯悬挂受力的木质栏杆处,因为日复一日的训练早已被打磨出了一个个凹字型,这些都是消防员坚持训练留下的痕迹,也是他们永不放弃、始终努力的最好证明。


“最美逆行者”负重前行,装备上身增重40余斤


消防员除了被称为“红门卫士”之外,更多人将他们形容为火场“最美逆行者”。因为在抢险救援现场,当人们都在向外疏散逃生时,你总能看到这群身穿战斗服的消防员们逆向而行,他们心怀勇气,肩扛使命负重前行。


“只要警铃响起,无论你在做什么,你都必须在60秒内坐进消防车,准备跟车出警。”范思超告诉记者。这绝非一句玩笑话,而是真真实实地体现在每一位消防员的身上。


接到火警后,消防员必须在60秒内穿上消防服跟车出警。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


很多人都不知道,消防员整套装备上身的分量其实是非常重的。不仅要双肩背上空气呼吸机,还要穿上用来防火隔热的作战服、防水靴,以及在腰上佩戴一些破拆工具,另外再加上安全头盔,这对于需要在充满浓烟和火苗肆虐的火场中实施营救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在这期的职工明星会客厅里,记者邀请了一位消防员进行最真实的展示。当他整套装备全部上身后,站在体重秤上的分量,比脱下装备的日常体重增加了足足44斤。如果再携带一个破拆切割机或者救援设备的话,负重数量更是直接增加到了近90斤,几乎相当于一个成年女性的体重。

整套装备加上破拆工具上身后,消防员负重量增加了近90斤。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


但对于车站消防救援站的每一位消防员来说,这些早已是家常便饭,因为只有在日常训练和出警时一次次地不断适应,才能让自己能够在更困难的救援过程中啃下更硬的骨头。


一把“叉子”折射“模范”精神


在车站消防救援站内,记者时刻都能感受到一种特别不一样的精气神,它融入消防员的日常训练和出警救援中,哪怕是简单的食堂就餐,也都能被一种特别的精神所感染。


鲜有人知的是,车站消防救援站里的消防员们吃饭是不用筷子和勺子的,他们使用的是一把叉子。“这就是我们传承的‘叉子精神’。”范思超向记者讲述了这个特别的故事。


在车站消防救援站,无论身份、无论岗位、无论新老,每个人都自觉把“优秀”作为最基本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队里自创“魔鬼训练法”,不懂的就学、不精的就练,一遍不行就十遍,十遍不行就百遍千遍。高强度的训练让官兵们双手发抖,连筷子都握不住,但是,没有人想到把训练强度降下来,干脆直接改用叉子吃饭。


一把“叉子”折射出的是车站消防员的战斗精神。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


时光荏苒,人员更替,“业务样样精通,指战员各个拔尖”的标准没有变,用叉子吃饭的传统也没有变。


可以说,一把“叉子”折射的是一代代车站人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战斗精神,见证了“模范”的旗帜走出营区、走出上海、走向世界。2003年,巴塞罗那世界警察消防员运动会,唯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40层楼负重登顶的亚洲人来自车站;2011年,全国消防铁军比武竞赛,带队摘得综合技术救助操和山岳救助操两顶桂冠;2018年,整建制参加全国消防救援队伍体能达标考核,综合成绩稳居全国第一;2019年,参加全国首届“火焰蓝”对抗比武竞赛,随队勇夺一个单项第一、一个单项第四……


如今,车站消防救援站参与抢险救援的足迹早就走出了黄浦区,每年,他们的出警量达到了500余起。作为上海消防队伍中的一把尖刀,在遇到各类重特大突发救援时,“让‘车站’上!”消防指挥员喊得非常有底气。


应对城市快速发展,踏上破局之路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消防员们渐渐发现,从单一灾种到全灾种、大应急,单靠以往“量的累积”,已经无法实现战斗力“质的提升”。面临新的时代课题,车站指战员很清楚,苦练的“传家宝”不能丢,巧练的新方法不能少,靠苦练加巧练才能找到战斗力的新增长点,才能永葆“急难险重关头让‘车站’上”的铁军风采。


于是,车站消防救援站踏上了破局之路——创新6种火场适应性训练科目、9种典型对象战术操法;推行地震救援、水域救援、绳索救援等“一班组一专业”主攻方向;组建无人机飞手队,开发过压堵漏器、多功能消防安保背心等实用装具;深耕CFBT烟火特性训练,研发沿街纵深商铺、老式单元楼、垂直筒子楼等“火灾模型屋”;钻研楼梯间水带管理技术、狭小空间架梯技术、复杂空间战术性通风技术等战法……


消防员正在向记者展示救援绳结的操作。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


2021年,高丰路某生物科技公司发生火灾。在重型机械无法展开的情况下,如何突破多层复合式混凝土这道“铜墙铁壁”,大家的选择高度一致——“让‘车站’上!”在指挥员王春明的指挥下,车站消防救援站攻坚组登上屋顶,靠自主开发的“一切、二凿、三砸”破拆法,仅用18分钟就突破了厚达20厘米的高强度混凝土,打开了至关重要的排烟通道。


25年的栉风沐雨,赋予了“模范消防中队”的旗帜更光辉的色彩。我们也衷心祝愿每一位消防员,顺顺利利出警,平平安安归来。


头图为车站消防救援站副站长范思超正在向记者讲述授称“模范消防中队”背后的故事。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摄 影:颜筱依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打造特供版消防露宿车、为低年级孩...

上海首座消防宣传主题地铁车站亮相...

弘扬模范精神,上海持续推进城市消...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