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谢,你看,你在这!快来合个影!”11月16日,约百位人民城市建设者代表和家属来到了“人民的城市——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主题展现场。
沿着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实践脉络一路向前,来到“推动高质量发展,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篇章中,不少人找到了自己或者熟悉的同事的身影。人物故事正是“人民的城市”主题展的一条主线。在上海高质量发展的篇章里,有他们书写的片段。
个人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研制团队,是一支以“87后”年轻人为主体的团队。面对科研团队对多载荷、低成本、短周期的平台研制需求,团队开创了“众筹卫星”新科研范式,号召了20多个团队,自主投入,研制了一颗新技术试验星,一次验证了44项新技术,探测到史上最亮伽马暴。
展览定格了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科学卫星总体所副所长张晓峰与团队成员做卫星热试验前的检查的场景。
“19年前,我作为一个新上海人来到上海,从事卫星研制工作,在上海成家、扎根。”多年来,张晓峰切身感受到了上海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们国家几年才能发射一颗卫星,现在一年就能发射几百颗卫星,光我们单位一年就能发射几十颗。”
展览也让“95后”小伙孔令钊对人民城市理念和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艰辛付出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人民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全体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我也对自己的工作感到非常的骄傲与自豪。”孔令钊介绍,他所在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场务团队担负着开闭市操作、业务系统点检维护、基准价格发布、市场监测、应急服务等工作,每天现场值守超过21小时,保障金融市场大动脉顺畅运行。
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为人民生活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保障,也使城市成为实现梦想、创造个人价值的舞台。除了自己参与过的项目,张晓峰对展览中呈现的品质生活画卷也颇有感触。刚来到上海时,他在弄堂里租了一个只有十几平的小房间;后来用自己的努力买了一间小房子,简单的两居室,没有客厅;再到现在宽敞的套间,“这真正的验证了今天我们在现场看到的‘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套房’。”张晓峰说。
人民城市建设者代表与自己参与的项目合影。于玘珺 摄影
“上海速度”背后的建设者
“我们用短跑的速度跑完了长跑。”展览中的一句话的背后,是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内装部部长助理房存峰等5000余名建设者耗费2250万建造工时,攻克187项关键技术,为设计建造首艘国产大邮轮付出的五年奋斗。
2023年11月4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命名交付,上海成功摘取了世界造船业皇冠上的最后一颗明珠,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同时建造航母、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的城市。
由于建设者众多,房存峰在展览中大邮轮起浮的现场照片中并没有找到自己,但他并不遗憾,因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房存峰介绍,他所在内装部负责为邮轮进行“精装修”,目前已经投入到了第二艘国产大邮轮的建设中。
“‘爱达·魔都号’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延伸。”房存峰表示,邮轮被称作“移动的海上城市”,“爱达·魔都号”以上海为母港,方便了市民体验海上之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近年来外高桥造船在大型集装箱船、汽车运输船等高端、绿色船舶领域也不段取得突破,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上海速度”也体现在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中。2021年9月,中欧班列(上海)运行平台公司组建41天后,就顺利开出首列中欧班列,跑出合作共赢“加速度”。
“中欧班列-上海号开行三年多来,运输线路和品类不断扩展,为上海的进出口贸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上海东方丝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团支部书记刘帆说,“中欧班列-上海号的发展也与人民城市理念紧密相连,它不仅促进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交流和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高效的物流服务,促进了商品和资源的流通,为城市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做出了贡献。”
头图为人民城市建设者代表参观展览。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