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进入太空,感觉良好!”复旦信息星,发射!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发布时间:2024-05-31 11:14

摘要: 复旦信息星在轨期间将重点探索星间激光通信和卫星光学遥感,结合卫星地面站接收与AI大数据融合处理。

“3、2、1,点火!”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枚火箭腾空而起,直刺苍穹。5月31日上午7时39分,谷神星一号遥十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将“极光星座01星、02 星”激光通信试验遥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成功。


其中,“极光星座01星”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复旦信息星,是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下文简称:信息学院)的冠名星。中国科学院院士、电磁波与遥感科学专家、信息学院教授金亚秋为之命名。


复旦信息星:“我已进入太空,感觉良好!”


面向我国未来空间基础设施和战略需求,复旦信息星作为“极光星座”12颗卫星发射计划中的“01星”,在轨期间将重点探索星间激光通信和卫星光学遥感,结合卫星地面站接收与AI大数据融合处理。


截至发稿时为止,这颗满载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通信遥感“试验星”已到达535公里高度的近地轨道。在太空环境中,卫星缓缓展开太阳能帆板,露出金亚秋设计的LOGO。遥测数据显示,各分系统状态良好。


接下来,两颗卫星迅速拉开彼此距离,建立稳定的激光通信链路,验证从300公里至4000公里不同星间距下宽带星间激光通信,测试星间业务数据的高速稳定传输。


在轨期间将验证多项通信新技术


通信载荷是卫星实现其信号接收、变换、放大和发送功能的核心组件。复旦信息星的载荷和平台由金亚秋院士团队领衔的复旦大学上海市科委低轨卫星通信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教委低轨卫星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北京极光星通科技有限公司、航天八院805所下属埃依斯公司等联合研制。


“很多通信的新技术,终于有机会在太空中验证了!”复旦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俊文兴奋地表示,“在轨期间,复旦将联合极光星通团队开展星间激光通信链路测试和验证,构建激光通信在轨实验平台,开展在轨激光通信的先进信号处理研究。”从前期论证、设计,到后期功能处理、搭载,有复旦团队的努力。


复旦信息星在太空中收集的实验数据将通过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交叉二楼楼顶的卫星遥感数据接收站传回地面。这个5.4米口径的抛物面天线,能将卫星发射的数据信号有效接收、聚焦、传输至学院机房,供各实验团队进行后端信息处理,形成“卫星地面站-星间-星地-天地一体”数据闭环。


学院团队则发挥研究特长,深耕一手数据、运用有效分析手段开展协同验证及系统测试。同时,运用大数据融合和人工智能手段,进行图像信息融合和信息处理,优化图像处理算法,让数据识别的准度和精度更上一层楼。


得益于低轨卫星高度与摄像头精度,目前的红外遥感已能够形成较高分辨率的地面图像,加以规范合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将在森林火灾、自然灾害的预警重建,安全城市、智慧农业建设等智能场景应用中大放异彩。


下一颗技术实验星正在筹备中


“信息学院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学院,研究团队也需要跨学科背景的人才相互配合。因此,我们亟需优质的项目平台聚拢人才、发挥交叉优势。”信息学院副院长詹义强教授表示,“现在的这个卫星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他的团队负责此次复旦信息星搭载的新型光伏组件研发。作为空间中卫星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能帆板的研发过程中所需要的科学与技术丰富多元,涉及包括、但不限于半导体器件物理、半导体光电子学、电子电路设计等诸多方面,最终才能将实验成果成功应用在卫星上。因此,组内聚集了许多物理、化学、材料、电子等各背景的复合人才。通过不断的实验测试,詹义强团队试图寻找一种兼具稳定性与经济性的新型光伏材料,以期未来替代造价昂贵的砷化钾太阳能板,为卫星插上梦想的帆桨,未来还有机会推广民用,成为造价更低廉的光伏材料。


詹义强团队中还有人工智能背景的博士研究生,运用“AI for science”(注:科学智能)搭建算法来预测合适材料。AI能从茫茫几万种化学材料中定向筛选出几种稳定的新型材料,研究人员再将它们送入实验室中验证性能。在AI的帮助下,团队一位本科生预测并制备了一种全新的材料。


复旦信息星的发射“只是一个序幕”,信息学院的下一颗技术试验星正在筹备中。詹义强和张俊文期待,“让更多新的技术能够得到上天应用的机会”,提升复旦空天信息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的能级。


头图为卫星发射现场。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2023年度复旦大学“十大科技进...

面向今年高考生,复旦大学相辉学堂...

第六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在复旦开讲...

首页

顶部